【旅遊籽】太陽花田背後 本地花農的苦海

【旅遊籽】太陽花田背後 本地花農的苦海

【旅遊籽:假日散心】
新田這個地方,即使住在北區幾十年,也不一定知道在哪裏。司機開了GPS,再加把口問路,才到了「信芯園」門口。但香港人追捧熱潮的能力遠遠高於你想像,一個寧靜的小村落,因為被報道有人種了幾千棵太陽花,大家蜂擁而至,更錄得單日過千人次的紀錄,隨時蓋過整年路過此地的總人數。花海和人海,一時之間,同樣墟冚。

種出這片太陽花海的人,是信芯園的全職農夫梁日信(信哥),他剛到退休之齡,說話中氣十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時不時搞吓笑,但聽他說得最多的是:「這些花就像香港人,是打不死的。」大家今天能夠親身踏足花田,原來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故事背後另有故事。
6月11日颱風之後連日暴雨,令信哥種的一萬棵太陽花,只剩下一半,反正都兌現不了交貨的承諾,他索性孤注一擲,將農園大開放,免費讓市民參觀,所以熱鬧背後,是因禍得福(如果多訪客是福的話),每株花賣$40,大家都很樂意付出一點買個快樂。

暴雨過後,信哥的太陽花死傷慘重,只剩下一半。

水浸嚴重 迫不得已種花

一般人看見花海,信哥卻在經歷苦海。四十多年前,他與家人在新田住下來,當時大家都種田,算是和洽,但近年,種田人少之又少,肥田變瘦田,瘦田變荒田,最後變成有其他利益價值的棕地。他很想訪客知道水浸的背後原因,「以往年年都有大雨,但幾個鐘就退水,但近年水浸情況越趨嚴重,有人為的原因。」河道能疏水,但正因為附近已經田不成田,河道被泥石堆塞,雨水根本疏通無門,最後變成一場「人為」的天災。他坦言,這個問題很複雜。他不是土地的主人,只是一個租田來種的農夫,所以不停被土豪劣紳「邀請」談話,每次總是一張白紙黑字放在面前,要他簽字,放棄農田。
這次幫信哥當擔參觀活動聯絡人的吳卓恆(恆仔),本身是「土地正義聯盟」成員,幫各區農夫維權多年,三年前認識信哥,也非常明白利益是問題的根源。在香港,肥的從來不是田,而是其他功能性用地,但始終無人在意這些用地如何危害農地。如果從高空俯瞰,你會見到信芯園的周圍都是白色的倉庫,用途不一,可能是停車場,可能是水貨倉,亦可能是電子廢料場,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田。本來的田地被泥石鋪蓋,甚至倒過界,殃及旁邊的水道。投訴了幾年,政府終於豎起了鐵牌:「不准傾倒泥頭……」為時明顯已晚,泥頭已經阻塞了水道,田的經脈已被堵,存活機會微乎其微。信哥說:「這裏是低窪地,大雨過後,上游電子廢料場及某些工地的污水必定流入我的田。」他已經不太敢種食用的蔬果,怕吃壞人,希望慢慢轉型種花卉,起碼觀賞對身體無害。所以,一個悲哀的事實是,原來種花是迫不得已。

遊人湧至 踐踏花田擺pose

種菜不成,便種花,即使種花只能活一半,還是不怕,最終害怕的是親人的生命。在信芯園的中央位置,有一隻小艇和一個救生圈,據聞是某政府部門送的。信哥笑說,這送對了,所以一直放在當眼位置,如果遇到大水災,可以用來保命。信哥心底裏可能明白,這是一場難打的仗,他只有一個小願望──繼續耕田,和一個大願望──希望香港人有田耕。堅守本土農業,無論是蔬菜,還是花卉,都起碼可以自給自足,香港人能吃到、能看到自己土地出產的作物,對自己的土地才有歸屬感。
開放農園參觀的後果,是一眾港男港女為拍一張靚相而不惜踐踏花田。記者來到信芯園當日,雖是星期一,但依然超過百人來參觀,也見到少數幾個不顧一切走入花田中央擺pose,也有些人「幫」垂低的太陽花抬起頭,挨在自己頭邊合照。關於「港人亂踩花田」的新聞,當大家都在網上口誅筆伐,信哥卻一副樂天派,「我們香港人99.9%都是很乖很自律,他們想走進花田,可以!我批准。」還是信嫂比較清醒,時刻提醒參觀者不要走進花田,讓後來人也有機會欣賞到漂亮的太陽花海。

花田周圍都是倉庫,由於鋪地的泥石阻塞了水道,令農田的疏水能力大減。

訪客可以到農舍購買已經摘下的太陽花,每棵$40。

香港難得一見的太陽花海,每日都吸引不少訪客,老中青三代都有。

信芯園
地址:元朗新田小磡村
交通:九巴76K、綠色小巴76號、紅色小巴17號「石湖圍」巴士站落車,沿左邊大水渠直入
導賞團:6月29日及30日3:00pm
查詢:5596 2932

記者:楊平
攝影:陳卓文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