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福 - 馮睎乾

希望是福 - 馮睎乾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在香港辦了三間學校,校名分別對應「信、望、愛」:德信學校、德望學校和德愛中學。對照三校校訓,確實男女有別。德信是男小學,校訓為拉丁文「In labore gaudium」(勤勞中的喜樂),強調勤奮;兩間女校德愛和德望則大異其趣,德愛是「Truth and love」,德望是「Tu es spes mea」(你是我的希望),反映了當年校方的性別觀──男生要自強不息,女生則需要愛,或在他人(校訓的「你」當然指耶穌)身上尋覓希望。
德望的拉丁文校訓,中譯或作「禰是希望」,這「禰」字是教會特殊用法,「示」旁配「爾」,代表「含神性的你」,但「禰」本指「親廟」,「父禰」即「亡父」,拿來稱呼基督,似乎不太恰當。「Tu es spes mea」出自《聖經》拉丁通俗譯本〈聖詠〉第141章,是大衛在山洞中的禱詞:「Clamavi ad te, Domine; dixi: Tu es spes mea」,思高本譯成「上主,我今呼號說:你是我的避難所」。咦,哪裏有「希望」兩字啊?其實「避難所」即「希望」。〈聖詠〉原文是希伯來語,拉丁文也是翻譯,常沿用希臘語七十士譯本的譯法,例如「你是我的避難所」一句,希伯來文是「'attah machsi」,「machsi」是「我的避難所」,七十士譯本卻把它譯成「elpis mou」,即「我的希望」──較準確的譯法該是「kataphuge mou」──拉丁譯本照搬,便成了現在的「spes mea」了。把「避難所」視為「希望」,看似卑微,然而在這個紛擾的世界,內心還保有一個值得尋覓的桃源,已是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