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年】考起議員:文革期間,_______組成紅衛兵到處破壞?

【回歸廿年】
考起議員:文革期間,_______組成紅衛兵到處破壞?

小學常識課本關於文化大革命的題目,竟然考倒立法會議員?有議員更擔心課文內容「見樹不見林」,未必能客觀呈現歷史。

記者:鄺頌婷 攝影:伍嘉亮、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美術:希彤

小學常識科曾於2004年改革,把「國民身份認同和中華文化」設為六大教學範疇之一。課程指引於2011年更新沿用至今,列明學習重點包括「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感到自豪」。但若果自豪感是建基於錯誤歷史觀,你放心讓下一代學習這些知識嗎?


問題一:文革期間,_______組成紅衛兵到處破壞?(《Z世代新思維 朗文常識》(第三版)5C,培生香港)

最接近正確答案的蔣麗芸回答「青年」,她認為紅衛兵不一定受組織指使,「好多紅衛兵自動形成」。而填上「四人幫」的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認為答案「全國學生」並不公平,「有人鼓吹佢地先會做,學生好單純。」(答案:全國學生)


問題二:文革期間,不同組織的人互相批判和鬥爭,令受害人身心受創,當中包括_____和_______。(《Z世代新思維 朗文常識》(第三版)5C,培生香港)

議員的答案包括工人、農民、資產階級、地主、家庭和師生等,但無人答對課文標準答案。多位議員均認為文革受害者眾,難於只選填兩個群體。(答案:政府官員、學者)

楊岳橋指,內容將責任推向學生,忽略不提當權派或毛澤東的責任,「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歷史學習。讓他們知道有文革是一件好事,但對於裡面來龍去脈,探討時能不能夠充分反映歷史的客觀性呢?」

許智峯則指,文革令所有人身心受創,「只highlight政府和學者,我覺得是洗過腦才懂得回答的。」對於課程中要教授國情,他認為,「教小朋友國家有咩嘅時候,都要講國家做錯嘅事。」

但當課程指引明確指出,要學生為國民身份感到自豪,教材及課本又能否全面地呈現國家面貌?而透過片面歷史建立的自豪感,又是否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