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序外判或得不償失(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新聞工序外判或得不償失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壹傳媒近年在中共幕後策劃的經濟(廣告)封鎖和手機及互聯網崛興的衝擊下,連年虧蝕,苦無出路,為了節流,竟倡議將新聞生產工序外判,由新聞從業員自由製作新聞,以供應商的身份向報紙提供新聞。據報,香港《蘋果日報》將分階段實行,由美術部門開始,相信早晚會全面推行。
先不說外判制度能否確保新聞的質素以至真偽,單從經濟角度考慮,恐怕亦得不償失。表面上,新聞從業員由僱員變作生產商,毋須支付強積金、醫保及其他福利開支,《蘋果日報》的確節省不少成本,但《蘋果日報》作為一個品牌代表的價值(八元一份),極可能因為提供新聞的生產者欠缺知名度、作品良莠不齊,而不可能以同等市價出售,結果銷路下跌,得不償失。
外判新聞不是新鮮事物,古已有之,例如新聞通訊社提供專精新聞及各類專業資訊如財經新聞資訊,以及名牌記者的獨家訪問及撰稿,外國不少知名刊物如《經濟學人》都用這模式運作。經濟學上,這種經濟運作模式也有個名堂,資產特殊化(Asset Specification)是也。先決條件就是可以獨立運作以外判形式提供文稿或資訊者,有足夠的市場公信力 / 號召力,不是阿貓阿狗也有資格賣新聞。

權威分析是附加值

按照黎智英最新的解說,「新聞」的定義在手機暨互聯網崛興的年代已經範式轉移,再難確定「新聞」是甚麼。由於定義不斷演變,我們甚至不知道產品是甚麼,又怎能決定以怎樣的「工廠」和「機器」來生產?
迷信市場萬能的黎智英其實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網上流言就是「新聞」,越多人分享的流言就越有「新聞」(市場)價值,那麼生產這類「新聞」還不容易?
在人工智能和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個受眾觀看新聞資訊的時間都有限,只要利用AI,將每天互聯網上最多人分享的流言分類打包提供給受眾,不是最有市場效益和價值嗎?
可是,臉書已經有這功能,理論上傳統傳媒再無存在價值。但實際上,西方知名傳媒面對史無前例的衝擊,一樣屹立不倒,可以蛻變求生。
關鍵是新聞需要附加值(Added Value),那就是分析和評論。在互聯網的世界,資訊是即時、互動、免費,卻沒有多大價值,加上供過於求,真假難分,又豈能認真看待,當作正確無誤的新聞?
新聞需要解讀、分析,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千變萬變,權威卻是不變,即使是單向的一言堂,無可避免涉及意識形態,有既定的立場,但正因如此,才有其價值。因為人活着,需要意識形態,不然世界上便再無宗教和政治流派的容身之地。何況新聞機構或名牌記者成為「權威」,性質上與「公司」無異,在經濟學上,最大的作用就是節省了消費者追求事實真相的交易費用。因是之故,除非《蘋果日報》外判的新聞生產者都是名牌記者,否則市場的解讀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務實的態度,是取新不棄舊,兩者應該辯證對立而統一。在互聯網當道的年代,大可利用AI測定受眾的取向,但沒有視野和深度分析,重量不重質,產生的新聞一定沒有價值,永遠賣不到錢。
最重要的是,新聞權威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驗、歷練、理論、培訓和從業員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與時俱進。新聞工作者需要接受時代的挑戰和再教育,但不是要消滅新聞工作者。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