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任特首的林鄭月娥表示,要從幼兒階段推動國民身份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心,令社會擔心洗腦式國教重臨。其實回歸廿年,小學常識科已逐漸加入相關內容。我們綜合多本常識科課本設計測驗,考考幾位立法會議員,究竟誰最有「愛國心」?
記者:鄺頌婷 攝影:伍嘉亮、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美術:希彤
記者製作的題目,均參考由教育局審批,收入「適用書目表」的小學常識課本。測驗採填充題形式,每個答案佔一分,總分十四分。結果議員們大呼「好難」,最終由建制派議員蔣麗芸獲最高分,民主黨許智峯則「包尾」。
「區旗花蕊上的五顆星象徵_________ 。」(《小學常識》3下B,新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
只有蔣麗芸答對,其他議員都答錯,其中教育界的葉建源答「不同階層」, 紡織及製衣界的鍾國斌則寫上「五大民族」。(答案:香港同胞熱愛祖國)
「香港市民喜歡到不同地方,特別是______旅遊。 」 (《今日常識新領域》二年級第六冊,教育出版社)
除了蔣麗芸和楊岳橋猜中出題意向,而填上中國內地,其他議員按實際觀察回答「日本」或「台灣」。(答案:中國內地)
是次測驗獲九分,屬第二高分的楊岳橋坦言,不少答案「為攞分而攞分」。身為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蔣麗芸取得十分奪冠,她認為答對題目,並不等同愛國:「真是(發自)內心的國民身份認同,我覺得更重要。」
回歸二十年,教科書「洗腦」內容陰魂不散,內地遊學團愈來愈多,林鄭月娥更明言要從幼兒開始推廣國民身份認同。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更將「港獨」思潮,歸究於缺乏國民教育,直指反對國教等於「強逼青少年接受殖民主義洗腦,剝削他們認識祖國的權利」。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廿年的常識教育究竟教曉我們甚麼?
常識科1996年由社會、科學及健康教育合併而成,雖有教授中國地理、歷史及風俗,但並無劃分國民教育範疇,教學目標包括「尊重不同的意見和外國的文化傳統 」。至1997年因應回歸,教育當局更新課程大綱,教學目標加入「認同和尊重祖國的文化傳統 」 ,已經提倡不止尊重祖國,還必須認同。
2004年常識科改革,設立六大教學範疇,其中之一正是「國民身份認同和中華文化」。課程指引於2011年更新,學習重點包括「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感到自豪」。翌年,教育局建議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甚至提出要評估學生的愛國情感,被批評為「洗腦教育」,惹起全城反國教,最終擱置計劃。
想了解課本如何透過片面內容,試圖培養國民認同,請留意另一集動新聞,拆解常識書有關文化大革命的偏頗做法。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