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白海豚成為回歸吉祥物,獲大力宣傳,可是不獲重視保育,區議會更聯同發展商在屯門黃金海岸擺放金色白海豚雕像。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本港在1936年已有白海豚出沒維多利亞港海面的紀錄,當時白海豚有「白鱀」之稱,他促市民發掘白海豚的本土歷史,了解保育的重要性。
毋須專程到珠三角繁殖
李少文認為,在屯門黃金海岸擺放金色白海豚雕像,屬單純的宣傳、消費,無法令市民了解白海豚需要甚麼環境生存。
1996年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宣傳資料更稱,白海豚會回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形容其特性象徵「香港人熱切期待回歸祖國的心情」;母豚追隨着被捕走幼豚的船隻,則被演繹為「祖國一直在我們旁邊守候着」。
李少文批評,當局強行替白海豚套上政治含義,事實上本港大嶼山西面一帶水域已屬白海豚重要的繁殖地,毋須專程到珠江三角洲繁殖。
李少文續指,1936年出版的《華字日報》已經列出白海豚出現在維多利亞港的紀錄,漁民當時將此視為風雨的先兆,港島漁民又將白海豚稱為「白鱀」。李少文促港人重新了解白海豚對本港的獨特歷史意義。
■記者廖梓霖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