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秘書果然不愧是資深Rock友,不論身處何方都毋忘初衷,在倫敦晚飯後把臂同遊影音店,三兩下手勢就從芸芸碟海摷出一齣冷門過冷門的《Performance》。六八年拍攝、七零年正式上映的米積架處男作,當年香港片商似乎認為沒有生意眼,直至八七年才姍姍來遲在小眾場地亮相,譯名《迷幻演出》,看過的滾石樂隊粉絲寥寥無幾。二人導演組功勞較高的應該是負責意念和劇本的Donald Cammell,但步步高陞的卻是攝影師出身的尼古拉斯洛,七六年又再把另一樂壇至尊大衛寶兒搬上銀幕,拍成cult到出汁的《天降財神》。諗埋一邊的我,一直誤會原名《墜落地球的男人》之所以得到那麼似賀歲片的譯名,肯定因為排在新春公映,幾十年後才終於參透玄機:開講有話水為財,戲裏的外星人不是專誠來我們的星球尋找水源嗎,師爺的想像力實在深入淺出。
執到寶的余秘書意猶未盡,準備乘勝追擊發掘高達同年拍攝的滾石紀錄片,我哈哈笑了兩聲,告訴他這部市面無跡可尋的英法聯合製作,導演版叫《一加一》,製片擅自刪剪版叫《同情魔鬼》,光碟幾年前已被我踏破鐵鞋覓得,念在深厚而特殊的交情,非常樂意割愛。米積架和他的小夥伴進軍影壇,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多災多難,比新浪潮勇將這部更罕見的,是不妨直譯《吹簫怨曲》的《Cocksucker Blues》,七二年攝製,美國名攝影師Robert Frank越界執導,因為官司從未正式公映。我有幸七十年代末在加州太平洋電影圖書館看過一次,片名太過不雅,改成《Sucker B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