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透視】
隨着亞馬遜和Google推出聲控智能管家,以物聯網連接家居設備逐漸普及。香港電訊(HKT,6823)2012年創立Smart Living品牌,為客戶設計及安裝智能家居,至今客戶數目逾10萬名。集團個人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永豪指,經幾年「熱身」後,個人智能家居開始興起,帶動商業客興趣,將攻新盤、商場、學校、復康中心等商業方案。
記者:卓茗
智能家居的概念早於80、90年代冒起,當時個人語音助理、電器互聯、智能門禁等物聯網模型僅限於想像藍圖。
近年物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市場調查公司eMarketer指,智能家居助理裝置越來越便宜、功能持續改良,估計今年美國用戶人數將突破3,560萬,按年大升128%。
家庭客戶數量逾10萬
香港電訊推出Smart Living近五年,吳永豪承認,本港智能家居尚處於起步階段,傳統認為只適用於大單位,所費不菲,但觀念已逐步改變。「最初諗緊(目標客戶)應該係中產、間屋1,000呎左右,應該係對技術好有追求。」隨着智能設備越出越多,中年或退休人士都跟上潮流用智能手機,過去兩年客戶增長尤其明顯,現時家庭客戶數量超過10萬個。
Smart Living並非只做個人市場,亦涉獵商業方案。主要為新盤設計和安裝智能設備,現有恒地(012)的迎海.星灣御、信置(083)逸瓏灣I&II、會德豐(020)旗下Island Residence等11個樓盤採用。
吳表示,第一年與發展商洽談屢屢受挫,「佢要見到出面有個人客戶有需求,呢啲人先係佢個樓盤的潛在買家,佢先做。」比起個人市場,商業客業務足足遲年半、兩年才正式「開波」。
商業方案雖然起步慢,設計上卻行先一步。賣樓競爭劇烈,發展商絞盡腦汁以新元素吸客,他笑稱討論過程與一般項目不同,「佢會話我唔知我要啲乜嘢,你有啲乜嘢話畀我聽,香港冇見過嘅。」
通過面部辨認入大堂
吳指不少發展商甚具前瞻性,接納創新的設計。例如,住客駕車駛入停車場,可通過儀器自動辨認車牌;通過面部辨認技術,進入電梯大堂,甚至毋須撳𨋢,部𨋢會直接載住客至所屬樓層;入屋後,燈光、冷氣可按住客起居習慣調節。他指上述技術為部份發展商要求,「亦都做咗、做緊」,而聲控將為未來發展趨勢。「今日項目,落成開賣係3、4、5年後的事,不能畀今日嘅方案佢。」
同時,智能設計開始延伸至商場、學校、護理中心、康復中心等。吳永豪表示,已為幼稚園安裝體溫探測器,可偵察發燒的學生;又與不同發展商研究商場項目,如控制空氣質素。他指,業務比例而言,絕大部分仍為個人客戶,不過,不少新盤單位仍在建設,料將來商業客戶會有頗大升幅。
【名人看法】
「小飛俠」麗新傳訊事務副總裁林燕玲:自住600呎單位,作為中環人返朝九晚六,回家只上網或睇電視,對智能家居產品冇乜需求。「講真香港都係拍粒掣,唔會好難嘅」,如果智能家居用聲控會比較吸引,或者單位面積2,000至3,000呎、有小孩的家庭才有需求。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對於Smart Living的個人方案用一個程式控制燈光、冷氣、影音、窗簾,覺得無太大意義,「行出去開燈好過」。現時家中已採用電動窗簾,6部冷氣機亦只需一個遙控可控制,「咁我唔需要又開個App又呢又路。」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