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當軍閥割據及北洋政府拒絕實現真正的民主憲政改革時,曾在各省出現一股省憲運動及聯省自治的浪潮。省憲運動就是在各省先以民主程序制訂符合民主憲政的憲法,並按省憲法成立省政府、省議會實行省級自治。當不同的省都成功立憲,就結合起來推動聯省自治,以帶動中央政府的民主憲政改革。雖然聯省自治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能成功,但或能啟發香港的民主發展現在可以走的方向。
香港現在的處境與當時有些相近,因受8.31決定所限,除非中共願意撤回,不然立法會及特首選舉很難實行得到真正的民主普選。但在區議會的層次,由2016年開始,因取消了委任議員,已全面實行民主普選,只是這點被太多人忽略及輕看了。要推進香港的民主,一條被忽略的進路就是先在區議會開始。
18個區議會,按區內人口總數,有不同數量的選區,各區設一個民選議席,採用單議席單票制選出該區的議員。只要能贏得那區議會總議席的一半以上,就能取得那區議會的控制權。過去,民主派各政黨或參選人士,着眼點都是個別選區的勝負,少從取得那區議會的控制權來部署選舉。
參考省憲運動,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可以改變策略,以攻取整個區議會的控制權為目標。民主派不單要在不同選區派人參選,在同一區議會不同選區的參選人,更可組成政治聯盟。除了各小選區的議題外,此政治聯盟可以提出關乎整個區議會選區的政綱,如怎樣去規劃整區的發展以改善區內居民的生活,及如何在區內落實民主管治。各區的政治聯盟更可與當區的公民社會團體及居民,透過商討的程序,共同構建這區的願景及管治這區的綱領。
或許提出的願景未必明確在區議會的權限之內,但特區政府很多時候在提出全港性的政策時,都要諮詢各區議會的意見。取得區議會控制權的民主派政治聯盟可按他們的政綱來回應特區政府的諮詢。區議會亦有權決定如何使用撥款,民主派政治聯盟在取得一個區議會的控制權後,就可以按政綱決定那區議會的撥款優先用在那些方面。這就是在實行香港的民主自治前,先在區議會層面實行地區管治。
民主派可累積管治經驗
假若在不同的區議會,民主派政治聯盟都能取得控制權,同是由民主派政治聯盟控制的區議會,更可聯合向特區政府提出一些全港性的政治訴求,相信特區政府也不能不回應。若十八區都有一個屬於本區的民主派管治綱領,結合起來,就是一個香港的管治綱領了。這就是由地區管治進到聯區自治,就像由省憲運動進到聯省自治。能達到聯區自治時,要在立法會及特首選舉的層次取得突破,基礎就會更加穩固。
要實行區議會的地區管治及聯區自治,在各區議會選區的民主派政黨及參政人士,需先放低過去各自為政的心態,也要放下黨派之間的隔閡、分歧或爭拗,求同存異,在各區組成政治聯盟。這絕對不容易,過去可能為了路線分歧、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猜疑或相互的競爭,大家未能充份合作。大家的長遠目標其實是一致的,就是希望香港能有一天實行真普選,若能同心以朝向取得區議會的控制權為共同目標,把目光放得遠一些、廣一些,把餅做大,這難關是有機會突破得到的。
過去民主派被指缺乏管治經驗,若民主派政治聯盟能取得不同區議會的控制權,在可能的程度下實踐他們的管治綱領,累積起管治經驗,到了特首層面的民主發展能有突破時,民主派也可以把在區議會層面得到的管治經驗,應用在全港的管治。
這不是甚麼嶄新的建議,表面看的困難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問題只是我們有沒有這決心去實現這目標。若有,很多看來是難以跨越的難關,在共同理念及共同利益下,都是可以一一克服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