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英政府為了應付不斷上升的食水需求,1969年下令於西貢官門水道興建萬宜水庫,爛泥灣村及沙咀村兩條位於水道旁的主要村落自此沉沒水底。西貢民政事務處舉辦「水中故鄉四十年」展覽,當年兩村村民日常生活所用的犁耙、大鐵鍋、草鍋擦等首度展出,讓市民從銹迹斑斑的器具中,懷緬已被淹沒的農村文化。
記者:袁嘉詠 于健民
上世紀60年代,本港陸續發展新市鎮,港人對房屋及食水的需求持續增加。隨着船灣淡水湖在1968年啟用,政府於1969決定在西貢興建儲水量達2.8億立方米的萬宜水庫,1978年啟用。港英政府亦在西貢墟天后廟前填海,興建多幢5層高樓房,命名萬宜灣村,安置爛泥灣村及沙咀村等10條受萬宜水庫工程影響而要搬遷的村落。
陳列大鐵鍋劏豬刀
40年過去,西貢民政處聯同嶺南大學歷史系華南歷史研究部,透過口述歷史、翻查族譜,以及搜集珍貴的歷史圖照和文物,嘗試把當年兩村的生活面貌還原。展覽分兩大展館,一個展館內放有展板,將爛泥灣及沙咀村居民,因興建萬宜水庫而遷出的歷史詳細述說。
另一個展館則放置居民在「故鄉」生活時所用的物品,讓參觀市民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單計廚具已近數十款,如每晚用來煮「大鑊飯」的大鐵鍋、煮完飯後用來擦洗大鑊的草鍋擦、過年過節必會用來宰牲的「劏豬刀」等。另外,展覽也陳列了村民用來耕作的大犁耙、鋤頭;以及來養蜜蜂的蜜籠等。從各種用具的銹迹和裂紋,市民可以感受到當年兩村的農民生活。
負責捐出大部份展品的鄒悅芳,是當年爛泥灣村民,17歲離開香港隻身赴往英國前,特意收集兩村的物品放到附近的木棉山祠堂收藏,他表示收藏該些用品時「唔知啲嘢有用」,後來應邀請把物品當成展品讓市民觀賞,感到開心。
西貢民政市務專員蕭慕蓮昨致辭時表示,是次展覽旨在以村中長老的口述歷史,以及仔細翻查族譜等珍貴第一手資料,「令到水中嘅故鄉再次浮返上水面」。萬宜灣村文娛康樂中心會長李福康亦表示,展覽能讓不認識或對這段歷史印象模糊的新一代,了解到興建萬宜水庫背後是兩條村落的犧牲。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