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灣區 - 左丁山

粵港澳灣區 - 左丁山

6月20日,應邀出席在君悅酒店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由騰訊承辦(即出錢贊助的意思),在灣仔君悅酒店舉行,主辦單位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另外一個機構。論壇由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左丁山沒有那麼多時間,只參加了上半場,聽到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和澳門特區經濟及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的官方致辭,自不然是滿篇官腔。然後是三個演講,由騰訊創辦人/主席馬化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及另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樊綱主講,樊綱講得大紋大路,標準教授式演述,談大灣區的轉型,比較平淡。
馬化騰是實業家,他的騰訊於2004年上市,至今股價升了接近370倍,於6月20日的市值為26540億港元,是全球七大科網市值公司之一,在深廣京三大城市僱用三萬五千人,香港辦公室僱用一百人。他與深圳大學電腦科學系校友創業至成為巨富,不過是十幾年之事,現長居香港,但大部份時間在內地工作。馬化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是一個科技區、矽谷式的三藩市灣區概念,憑藉區內大學的科研實力,配合深圳的科技開發經驗及東莞的工業製造力,打拼成為全中國最具創意創新的新經濟區,從而吸引世界精英,特別是海外華人精英回到粵港澳灣區工作和創業,但中間有兩個主要問題必須解決,第一是培養人才,首要推動港澳青年人發揮活力動力和創新能力,給他們希望,鼓勵他們與珠三角青年人才融合,第二是留住人才,內地灣區幅員較大,居住環境更好,但因內地稅率高(據悉月入四萬元人民幣便要交稅40%),不少外來精英都不願在內地每年工作超過183日,高稅率成為留住人才的大障礙,當地政府及中央政府須要找出解決辦法。周其仁教授演講指出,粵港澳灣區有足夠條件起步成為美國灣區矽谷,但目前還是欠缺「濃度」concentration,不像三藩市南下至聖荷西,聚集了以萬計大中小型科技公司,各類工種及專業服務如法律、投資、銀行、會計,一個人有意念(idea)的話,由初創事業到IPO,皆可在區內完成,不假外求。香港深圳東莞是具備條件的,但把所有材料放進鍋裏煲出一鍋濃濃的湯,還需要時間和灣區的體制設計,體制決定成敗。甚麼體制呢?周教授不便說得太過明白,不過他說到鄧小平建議深圳摸着石頭過河,香港從沒規劃經濟發展,弦外之音也就不難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