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人才要從哪裏來(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香港政治人才要從哪裏來
(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林鄭月娥的候任內閣一如外界所料,主要由現任官員及資深政務官組成。說好的「管治新風格」、「理財新哲學」及增加女性官員的願望通通落空。緊接公佈的行會成員同樣是新瓶舊酒,雖有忠實「梁粉」被拒諸門外,但整體結構卻沒有大改變,李國章、羅范椒芬、葉劉淑儀等人留任。
林鄭的候任內閣平均年齡逾58歲,新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平均年齡高達62歲,較上一屆大5歲。經驗豐富當然好,問題是他們真的懂得年輕人想甚麼?當加拿大、法國選出年輕領導人,新加坡加快年輕官員上位,香港卻在倒退中,不要說泛民有沒有分到權力和位置,在建制排隊等了又等的人,未來五年真的很難過。
缺乏政治人才是香港歷久常新的問題,當從政苦無出路,年輕人又怎會考慮從政呢?
有志在政界發展的人,最終目標必定是執政。但要在香港執政,要麼年年努力報考政務官,要麼加入建制派參與選舉,拾級向上。奈何每年招聘的政務官名額有限,步步高陞也要等到50歲才能當常秘、局長。在建制圈子打滾,也可能要隨時犧牲。如果捱了幾十年,應該沒有太多人想學習鍾樹根、鄧家彪被壯烈犧牲。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從政道路,實在難以說服能幹的年輕人默默耕耘數十載,等待機會。所以,有能力的人寧願在商界發展,既不用與其他政客泥漿摔角,又可在30歲左右坐享過百萬年薪。留下從政的變相是二流人才,依靠政務官和公務員治港變得非常合理。

政府政黨民間三方有責

假如不想單靠公務員作為管治班底,特區政府和各個政黨應該好好地學習歐美和新加坡,有系統地培育政府人才。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培育不少國際政治領袖,中國不少省級官員都到這兩所學院學習。未來政府應該與本地大學政治系合作,提供課程給本地從政者進修。政黨和民間也不乏有心人,如葉劉淑儀的匯賢智庫、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朱兆麟成立的香港政治及管治學院,民主思路夥拍香港大學籌辦政治課程,都是好的開始。
隨着中央政策組重組,政府和社會對政治人才的需求更大,各個政黨和有心的前輩應該投放資源,與不同的院校合作,舉辦政治、人文和哲學課程,認真和用心培育未來管治人才。
同時,林鄭月娥應該開放各個諮詢組織,拿些位置作公開選拔和招聘,積極考慮重設市政局,在議會和地方行政工作上闢出戰場給年輕人磨劍,或者增加政務主任招聘人數等。
香港的政圈像球壇一樣,沒有好的訓練場地;正常的薪酬及好的比賽,如何吸引到人才加入?
http://www.facebook.com/cheungkingyi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