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店小店,一說小店,大部分人腦袋裏想到的一定是吃。
如果大食肆是高牆,小食肆是雞蛋,我不一定站在雞蛋那邊,雞蛋還得要在裏面挑挑骨頭,吃到讓人骨鯁於喉,或是吃人不吐骨的小店多的是。吃非常現實,只看價錢與水平,再來是服務與環境,如果價錢差不了多少,就看其他條件,這方面,我當然是大小通吃的,墮落前的翠華,我也不介意有沒有連鎖,中環開很晚那間,常常光顧,因為小的茶餐廳,不見得食物與服務好很多,那不如坐舒服一點。
食肆中何謂大何謂小,其實很難定義。陸羽座位不多,也沒分店,有些菜式做得特別好,但就因為收費貴,有時老牌名店,就不算小店嗎?那一路向西,中上環開了許多新派小店,地方小,菜做得不及陸羽,收費卻一點不謙厚。至於服務,眾所周知,店大欺客不是必然,小店的店小二把客人當餓殍救濟打發的反而更多,若是很好吃,吃完了會年輕二十年或是香港回到二十年前,那受這點氣才不足掛齒,否則就是犯賤。
還有種小店,一開始是小店,但是像以結婚為大前提的戀愛一樣,以擴展分店招攬加盟店直到上市為目標,此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範。元朗也有很多小食肆,中西日韓東南亞一帶一路都能吃到,真的不需呼籲市民多多幫襯支持,已經一位難求。有家以燒烤為主打,一味烤龍蝦收費不菲,坐位擠迫到邊吃邊想着快點完事,其本店爆滿,再在旁邊開了二店,如此下去,第三四五六分店可期,那,這還算是小店嗎?
這店為什麼好像有條件直奔大店之路?實在是好吃啊,好吃到不介意像在解決食慾然後急着離場,像這樣的小店,又何須覓食之人特別支持?最終還不是回到市場作主?
我們在網上社交地盤看到最多的是食物照片,烹飪節目從來不缺,尋找好吃的,人人往手機如軟件上搜啊搜,用學術研究的態度考究完畢才出發,還有什麼隱世小店需要用人情味搭夠以及搭救嗎?
小食肆實在不值得我們操心能否生存,反而老菜式手藝失傳變味,老牌名店沒人傳承,變賣鋪位賺大錢或變收租人,何必日夜費功夫白忙活?另有一種店,老闆堅持做自己愛做會做的,口味不夠大眾化,也不願意妥協賣豆腐同時兼售九唔搭八西米露,終於敵不過租金結業收場。這才值得我們珍惜的店,不管大小,要保護的是日漸消失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