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早前險被瑪嘉烈醫院視作醫療廢物處理的15周流產胎兒,昨晨在柴灣歌連臣角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教堂舉行彌撒,並在墳場新增設的天使花園進行安葬儀式。父親Kevin和母親Angela幾度拭淚,他們親吻胎兒(Wally)的棺木後,遺體便由工作人員埋葬在樹下。
記者︰陳穎思
Angela表示十分滿意墳場的安排,因之前胎兒一直放在雪櫃,「唔知會發生咩事,驚會冇咗佢」,情緒亦大起大落。她對Wally終於有一個「家」感到安心,「我可以返嚟探佢,唔使再擔心佢要去邊」。她感激Wally在她生命中出現,指以前會將「有BB」視為理所當然,現在明白「有啲嘢唔係永遠喺度,要珍惜。」她指喪禮有5至6名有類似經歷的家長特意前來,未來會與他們及其他關注組聯繫,繼續爭取流產胎兒合法安葬的權利。
父或母須為天主教徒
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稱,教區與政府交涉的過程尚算順利,天主教墳場委員會早前向食環署申請,在墳場劃出6個地方安葬流產胎。陳稱食環署已批准其中5個地方,並將天主教墳場裏安葬不足24周的流產胎定為常規。惟天主教墳場非公營憤場,公眾如欲安葬流產胎,父母中至少一方須為天主教徒。換言之,若父母均非天主教徒,仍未有相關法例處理。
陳認為長遠有需要修改法例,讓不足24周的流產胎父母有選擇權。他又指在天主教立場中,所有已受孕的胎兒都已成為「人」,即使受孕一日都是生命,認為今次Angela和Kevin的胎兒能合法安葬,是尊重生命的表現,意義重大。
育有兩名子女的Angela,4月不幸在家中流產,胎兒僅15周便夭折。但因胎兒不足24周,被瑪嘉烈醫院視作醫療廢物,甚至建議二人以寵物善終方式處理胎兒。院方最後道歉,Angela終在上月底,初步獲准領取胎兒遺體。信奉天主教的Angela原打算將流產胎安葬天主教墳場,但現行法例就不足24周流產胎的身後事,欠缺處理方法。經天主教墳場委員會與政府協商後,當局終准許胎兒安葬於天主教墳場新增設的天使花園。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