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二字可以很浪漫,但最終演化成醜陋結局的故事亦有不少。情場如是,球場如是,古去今來,球會與球員之間,離離合合變成互相數臭,不計其數;所以,這天看到NBA球員占美畢拿(圖)給公牛的那封「分手信」,才會邊讀邊流淚。
一如不少美國黑人小孩,「Jimmy仔」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生於單親家庭,到13歲那年竟再被母親以「不喜歡他的相貌」為由拋棄;後來幸得完整家庭收養,其籃球天賦也得以全面發揮。說成天賦或許也有點言過其實。聯盟之中,天才比比皆是,自高中開始就譽滿全美的都有十幾個,那個於大學籃球數據中規中矩的畢拿算老幾?引用當時他被公牛以首輪最後一位選上後球評的講法:「大概可成為一個不俗的後備球員吧。」
當今世道,講努力必有回報太老套,不過畢拿卻作出絕佳示範,原來努力的汗水,真可以比任何天份都重要。先有丹治受傷期間頂上正選,終究惹來注意;後到戴歷路斯長期缺陣,他更踏前一步成為球隊領袖,把勝負扛在雙肩。半場轟入40分是連MJ都未試過;入選明星賽和奧運金牌,是許多天賦比他好的球員從未觸及過的高度。
球員交易,商業決定,談不上對錯,不過人情味就別提了;身不由己的畢拿沒有選擇在這個時候大放厥詞,只是多麼感激那個選上他的球會給予機會。整段文字,一字一淚,處處表現出他對風城的愛;為了保持形象而避重就輕?不無可能。但當了解過畢拿的故事後,就大概不會對他的沉穩成熟感到驚訝,那篇告別短文也就完全貫徹他的性格。
大概越是漂泊就越想有個家,當初一無所有的人越懂得感恩。算不上是他的球迷,但他的一切都令人無法不佩服。習慣了上天格外嚴苛的對待,深信畢拿無論在那裏都能發光發熱。祝福。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