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空意外頻生,消防處出動拯救的機會亦日益增加。不過原來負責游繩拯救的「飛將軍」在80年代已經出現,隨時代演變,他們的拯救裝備和行動亦不斷進步。
「飛將軍」在80年代的拯救裝備較為簡便,他們只會用俗稱「二百四繩」綁上秤人結,便會從高處在人力幫助下游繩拯救。入職近20年的消防總隊目招永祥及消防隊目林振強均表示,以往的拯救裝備往往會因惡劣環境而令拯救難度大增,例如拯救傷者的繩會被雜物絆住。每次游繩營救行動,所需人手也比現在多。
但自90年代起,消防員配置了多款新型拯救設備,包括可承托傷者的安全帶、協助分散重量的八字下降器、以及能讓拯救人員自主拯制升降速度的自動上鎖下降器。高級消防隊長李偉明表示,所有繩索及裝備均達歐洲安全及美國防火標準。
現時的高空拯救,消防員會兵分三路,分別會在地面設置安全氣墊,進入單位游說,以及從高空架設繩索,游繩而下進行拯救。李sir指,他們每次拯救都會以游說策略為先,因為這能減低事主和隊員的風險,所以消防處現時都有談判的訓練,以及和營救行動中,和警方的談判專家合作。
而消防處亦於2011年8月成立了專門應付竹棚意外、地盤天秤、吊船及纜車系統事故的高空拯救專隊。專隊共有70人,分別駐守田心、薄扶林及九龍灣三間分局,學院教官亦會出動支援專隊。
不過消防及救護學院助理院長(技術救援)蔡國忠昨日指,專隊出現不代表普通消防員無需進行高空拯救,所有隊員已於10年加強高空拯救的訓練,亦增設加強拯救人員安全性的雙繩系統。
蔡sir又稱,消防處新引入的11mm攀山繩比以往13mm的拯救繩更輕巧堅固,繩索能夠承受3噸重量,令消防員進行拯救時能減低負擔,增加靈活性。但他強調,比起裝備,消防員日常的訓練密度以及對營救行動的專業判斷更為重要,因此他們十分著緊器械檢查及恆常訓練,行動前後都會檢查裝備有否破損。
蔡sir續指,近年有關大廈外牆的吊船事故有上升趨勢;事主受酒精、藥物影響的危坐、企跳亦越發多見,他指這類拯救行動難度較以往更高。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