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400間中小學每日丟棄20多萬個即棄飯盒。有回收商3年前起向其中300間學校回收處理6萬個飯盒,然後分隔廚餘與飯盒,再將飯盒洗淨切成廢膠運回內地再造,每日處理30噸廚餘及飯盒。惟近月內地禁止未完全清潔的飯盒入口,導致近百噸價值30萬元的飯盒變倉底貨。回收商指開業至今3年虧蝕近300萬元,擔心暑假後結業,日後每月有逾660噸飯盒廚餘將運去堆填區。
記者:潘婉玲
在6月一個悶熱下午,元朗牛潭尾一個面積過萬呎的回收工場內滿地餿水,陣陣惡臭。12名工人在37℃高溫下汗流浹背,他們與37歲東主楊錦成(阿成)負責把即棄飯盒內的廚餘分隔,「今日太陽唔猛,唔算熱喇!」
人手揀走廚餘內垃圾
阿成家人經營的豬場於8年前結業,他曾當回收公司司機,眼見當年港府推動環保回收,便於3年前與妹妹等投資百多萬元開設回收公司,主力回收處理中小學校的即棄飯盒。由於廚餘會賣給豬場魚場作飼料,他們先以人手揀走裏面餐具、紙巾等垃圾,再用機器清走廚餘及洗淨飯盒,最終將飯盒切成廢膠。他稱,最費時是挑走廚餘中垃圾,「地拖拖頭、尿片都見過,真係當咗飯盒係垃圾,但咁樣啲廚餘唔要得!」
現時每回收一個飯盒,飯盒商需付兩毫,以日收6萬個飯盒計算每日收入1.2萬元,但他指主要收入來自售賣廢膠,高峯期每噸可賣7,000元,但生意最好時亦只夠收支平衡。
近月回收生意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每噸廢膠跌價至3,000元,而內地收緊廢物進口檢測標準,年初有內地客訂購大批廢膠運回內地,但遭中國海關以衞生欠佳禁止入口兼罰款6萬元。
現時工場每月租金6萬元,電費逾10萬,加上人工支出,累積虧蝕近300萬元。阿成稱現靠清水沖洗飯盒,但飯盒黏附大量餸汁食物殘渣,若要完全清洗乾淨需添置機器,但現時公司已陷財困,無法再擴充。
「等唔到垃圾徵費喇」
「(加入回收行業)從冇賺過大錢,諗住開始垃圾徵費會好啲,但我等唔到喇,睇唔到前景!」阿成質疑入錯行,需家人賣樓協助。至於被內地「打回頭」的逾百噸廢膠價值30萬元,自農曆新年一直堆放工場內,現時不知怎處理。
他指現時全港只有兩間處理飯盒的回收公司,若自己結業,每月將會有逾660噸的學校飯盒連廚餘送到堆填區堆填,指摘政府對業界支援不足。
環保署指未收到飯盒回收業求助,但近年內地逐漸提高進口物料標準;其中廢塑膠物料必須經過適當的分類、清洗及破碎等工序,才符合有關的進口標準及要求。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