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陣子,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提到,市民永遠都喜歡飲清潔的水、新鮮的水,所以不會喜歡飲「經過化學處理的海水化淡水。其實,蔣議員到底知不知道東江水來到香港,水務署需要花多少工序去處理,香港人先可以飲用?
較早前參加歐盟國家舉辦的食水安全與全球暖化關係會議,有一位荷蘭科學家提到,荷蘭的供水商會將食水控制在25℃以下,以減少滋生細菌,而且沒有用氯作為消毒劑,令我相當好奇。會後,我找到的資料顯示,現有三個國家不用氯做消毒,分別是荷蘭、德國及瑞士。用氯消毒食水是 1902 年由比利時開始。1974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氯會同水源中有機化合物產生化學反應,形成過百種「消毒 by-products」,其中 trihalomethanes可致癌,所以歐美國家一直監控氯的劑量。
早在2005年,德、荷兩國就開始放棄用氯控制食水含菌量。2006、2007 年,德、荷、法三國共抽驗了114,842個食水樣本,仍然用氯的法國找到含有大腸桿菌的樣本369個,沒有用氯的荷蘭就只有17個,德國更只有1個,顯示加氯並非最好的消毒方法。
德、荷兩國到底是怎樣提供一開水喉就可即飲用、品質更是世界一流的食水? 其一,努力保護水源,而且教育國民從小珍惜天然資源。所有水源都是保護區,不單沒有工業,連農業都遠離保護區(因為肥料中的硝酸鹽會污染水源)。還不斷改善環境,做好資源回收,源頭減廢,減少污染。
其二,投放公帑做有關食水安全的科研,包括研究細菌在供水系統物料中的滋生,研究塑膠類供水系統物料(會否滋生細菌及會否遷移有害物質),研究所有金屬物料、潤滑劑、塗層及所有會應用在供水系統中的相關物料。
其三,投放資源更換水管,務求減少水管老化問題,更改用較細水管,減少食水靜止在水管的時間。因應smart city而出現的smart meter更有滲漏探測裝置,可以監控水管老化情況,減少漏水情況,德荷兩國的滲漏已控制在 1-2%以下。
其四,做微生物科研,了解細菌滋生的最佳環境再盡量加以避免,如保持供水水珉在25℃以下。
如果蔣議員真的希望香港人可以飲用天然的食水,希望尊貴的您可以為香港人爭取食水安全法,保護香港的天然水源,也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打郊野公園的主意。
李妙梨
前線科技人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