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和打風一樣,都要趁早,等大家已經上班才打8號風是太遲了。
和「成名要趁早」打對台的,便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小時候已經很聰明,但有一位成年人看不慣他的機智,便諷刺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細個叻又點啊?大個咪一pat屎。翻譯成廣東話大概如此。
第一次接觸這個典故,疑惑為何有人偏要打擊孔融的機智?
誰能掌握未來?小時能夠了了,已經相當了不起。
長大了才知道,那不過是「大未必佳」的成年人,用否定對方來掩飾自己的失敗。
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看到小學生踢足球踢到出神入化,會讚賞;人生失敗組,便會嘲笑對方「咁叻去西班牙踢皇馬啊笨」。
明乎此,便明白為何9歲的小女孩Celine在《全美一叮》一唱成名,會引起輿論巨大反應。
有人憂心忡忡,揠苗助長。有人怨父母拜金搖錢樹。更有藝人批評父母「居心叵測」。有人揶揄Celine「得個嗌字無感情」。這種批評「熟口熟面」,香港人討厭宇宙Gem,也是一句「鳩嗌」便抹煞她的小巨肺唱功。主觀的喜惡主導了評論的方向。
一句到尾,小時了了。
Celine曾參加中國的唱歌比賽,又參加國慶演出唱愛國歌曲,於是成為反共網友的原罪犯。
我不知道一個九歲的女孩是否應該背負這種家國情仇的包袱,又或者香港現在已經要求一個九歲的女孩要有完整的政治立場。
如果我們不希望香港歌手因為支持佔中而被政治打壓,同樣,我們難道又要因為一個小女孩參加了國慶show而敵視她嗎?
如果Celine十八歲,這些批評會消失嗎?不會的,hater永遠存在。到時可能便會嘲笑港女發明星夢。或者要避開網友的圍攻,只能做一個平凡的人。平平無奇,便能得到網民口中「俾返個正常嘅童年佢啦」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