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遲婚連帶生育年齡上升,有女性為趕及40歲前生育避免做高齡產婦,每日量體溫計盡排卵期,要求丈夫必須回家行房,結果丈夫有感行房如「交功課」,心理壓力過大終不舉。泌尿外科醫生表示,臨床上男士勃起功能障礙個案中,多達一半是因心理壓力所致,強調養「精」蓄銳,只集中女方排卵期行房,亦未必可以一擊即中,過份頻密行房反令精子數量不足,成孕機會不會提升。
記者:嚴敏慧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葉維晉指,男性因生育障礙求診近年上升,他每月200宗泌尿新症中,約兩成與勃起功能障礙有關,當中一半更是受伴侶壓力所致。他指,不少夫妻為趕及40歲前生仔,太太會每日量體溫監察排卵期,一旦體溫升即致電要求丈夫必須回家行房,丈夫處於被動,行房如交功課,壓力過大「幾個月已謝晒」,對妻子無反應,最終被老婆黑面兼責備;更有男士每到妻子排卵的一周即不舉,但其餘時間卻有正常生理反應。
性能力不等於生育能力
集中火力在排卵期行房更易成孕實為謬誤。他指一般夫婦在沒採取任何避孕措施下,一個月成功懷孕機會約20%,但集中火力在某時間內有目標性行房,除令人有壓力,精子製造需時70日,男士過於頻密射精,會令精子數量不足,成孕機會不會提高。
性能力亦不等於生育能力。葉稱不少不育個案為精子數量不足、活躍度低,部份壯陽藥含男性荷爾蒙會抑制精子生產,「大隻佬」若亂食男性荷爾蒙谷肌,亦會減低生育能力。此外,含非那雄胺成份的生髮藥物,本身有降低性慾、增加勃起功能障礙、影響精子質素等副作用,臨床不少20至30歲男士,食藥兩、三年會出現狀況求診。
若夫妻維持正常性生活一年仍不能成孕,應積極求醫。他指若對行房有壓力應進行輔導,改善生活習慣,男方不舉可用藥物協助,服用微量元素組合補充劑可改善精子質素,臨床上2/3病人最終可成功受孕,1/3人則要用生育輔助技術協助。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