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紙皮婆婆,可以看見一個城市許多故事。堅持拾紙皮而不願申領綜援,婆婆認為,「攞綜援好難聽,等我郁唔到再算。」
愈是在生存線以下掙扎的基層,愈是不肯接受政府的救濟;相反住洋樓嘆冷氣的中產,卻經常呻自己是夾心階層享受不了政府的福利,開口埋口都是「希望政府幫幫手啦」。
當然今天的「中產」徒具虛名,實際生活也是相當折墮,但至少和拾紙皮婆婆的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我從來不會誇讚這些不肯領綜援的人士是「有骨氣」,我覺得這只是個人選擇;如果他們不領取綜援是有骨氣,那些領取綜援的人呢?難道是「無骨氣」嗎?
但綜援本來是一個政府體現對一個社會的弱勢社群的照顧責任啊,等於公立醫院之於病人,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我們不會把一個拒絕看公立醫院的市民形容為「有骨氣」吧?
可惜這種風氣一直不改,多得傳媒和政府早年不停抹黑綜援養懶人,稍有羞恥之心的人都不願被人指罵為「懶人寄生蟲」。究竟何時才能撥亂反正?
食環署跪低,撤銷對紙皮婆婆的檢控,其實也一點不值得高興,因為這個檢控本身便是錯誤。難為食環署職工代表還大言不慚,接受電台訪問時,諷刺社會偏幫阿婆,說甚麼「不如政府立例年紀大嘅人不用坐監」。
這種嘴臉比起皺巴巴的紙皮更難看。這不是年紀大細的問題,而是案情性質輕重的判斷;輿論憤怒的是,阿婆根本不是在街邊經營出售紙皮的生意,那個外傭拿取紙皮放下一元,只是一次偶發的行為。因為一次偶發的行為,食環署卻控以一條本來是針對長期的常規的無牌擺賣的罪名,這種僵化官僚小題大做的行為,才是市民憤怒之處。
一張紙皮,遮不住這個城市的蒼白和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