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1%(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消失的11%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過去兩屆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都出現一個現象,區議會的投票率比立法會少了約11%。2011區議會選舉投票率41.49%,較2012立法會選舉的53.05%,少11.56%。2015區議會選舉投票率47.01%,又較2016立法會選舉的58.28%,少11.27%。
為何這消失的11%是那麼重要呢?
這11%中的絕大部份,在立法會選舉時都是投票給非建制派候選人。假設這11%選民也在區議會選舉投票,且他們的取向與立法會選舉時相近,那接近200個區議會選區的選舉結果將會改寫,加上手上的過百個議席,非建制派會有可能在十多個區議會取得控制權。但為甚麼這批選民不投票呢?若能找出原因,並在2019區議會選舉加進適當誘因,令這消失的11%出來投票,非建制派在區議會層面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機會非常大,「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絕不是空談。
現在為止,還未有系統的研究去探討這消失的11% 的原因。我與不少區議員、選舉研究專家及時事評論員思考這問題,大體總結出他們不投票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雙無」。
第一個「無」是「無選擇」。在不少選區,根本沒有非建制派候選人參選。在上屆選舉,不計約70個由建制派自動當選的選區,還有約60個選區沒有候選人來自非建制派,非建制派只能在431個選區中派出約230人參選。另外,不像立法會選舉比例代表制下選民可有較多選擇,在一些選區,即使有非建制派候選人,因路線分歧,一些非建制派支持者也不投票。還有,在一些選區即使有非建制派候選人,但因他們太遲落區,不能給人充份信心真的能做好區議員的工作或有足夠的勝算,令選民不願投票。

區議會絕不是無用

第二個「無」是「無用」。不少非建制派支持者,認為區議會相對於立法會是無用的,具體表現可能有三方面:
一、區議會只管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部份選民基於「蛇齋餅糭」投票,因而不看重區議會選舉。
二、以現在情況看,非建制派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取得區議會的控制權,那多一個或少一個非建制派區議員對大局影響不大。
三、真正有用並與民主普選有關的是特首及立法會,區議會對實踐民主普選的作用不大。
如「雙無」真的是這11%不投票的原因,要扭轉局面,也不是不可能。首先,就要有更多有質素、有承擔及有決心的非建制派候選人參選,但他們不能在選舉前的幾星期才到地區工作,必須盡早在地區扎根。另外,如果同一區議會各選區的非建制派候選人能組成選舉聯盟,在協同效應下,應能提升選民的投票意欲。
在2016年前,的而且確,無論非建制派如何努力,也很難取得區議會的控制權。但由2016年第五屆區議會起,因委任區議員的制度已廢除,只保留少量新界鄉委會主席的當然議席。在單議席單票制下,非建制派一向在直選的優勢應能充份發揮出來,只要這11%願意出來投票。
若非建制派能控制得到一個區議會,只要他們有足夠想像力及意志,即使在現有的政治局限下,他們仍有足夠政治空間在區議會層面實踐民主管治及自治。因此,區議會絕對不是無用。
只要訊息能廣泛傳開,應可刺激過去只投立法會不投區議會的人,在2019區議會選舉出來投票。香港的民主前景,就看這消失的11%能否重現了!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