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加口語 失聰女教師助同路人

手語加口語 失聰女教師助同路人

【本報訊】「聾,唔係我揀㗎」,患有先天深度聽障的Toby說。生活在香港,聾人別無選擇,必須走上比一般人痛苦的成長路。教育局的融合政策主張在學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只靠讀唇學習,欠缺手語教學。Toby是這政策下的「生還者」,在主流學校缺乏手語幫助下苦讀,會考取得25分,高考後入讀理工大學。Toby回顧求學時期,單靠讀唇學習「係我人生最慘階段」,更因抵不住壓力患上飲食失調。她現擔任手語老師,為聽障學童推動「雙語」(手語及口語)教學。

只靠讀唇學習多錯漏

Toby於2013年完成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士課程,別人眼中的成功,對她而言卻是非常挫敗的學習經歷,「我細個好唔鍾意返學」。因助聽器幫助不大,她一直靠讀唇學習,「一日8個鐘都要專心望住老師口形」,想低頭抄筆記又怕錯過重點。雖然自小訓練看過無數口形,但亦會因某些詞彙如「獅子」和「芝士」口形相似而有誤解。她解釋,「讀唇要靠你本身識嗰個字,你先會估到」,遇上新詞彙時便無法看明白。
「讀書我只可以靠自己」,聽錯兼聽漏令Toby經常跟不上課程進度,比一般學生花更多時間補習,「基本上冇乜課餘活動」。升上大學後情況更困難,雖然坐在演講廳的第一排,但因英語授課口形異於廣東話,「有啲詞連埋一句我完全睇唔明,最後好多時都走堂」,靠在圖書館看參考書自學。
因自身讀書經歷,Toby現於中學擔任手語老師,為聽障學童即時傳譯課堂內容。
Toby希望能為聽障學生提供手語選擇,締造公平學習環境。她抱怨坊間常常誤解聾人,以為戴了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就能解決聽障,即使至親的家人也如是,「媽咪同我講戴耳機同戴眼鏡一樣箒」,然而助聽器無法使她恢復聽覺,「聽到啲聲但又唔知佢講乜,其實好多聲都聽漏咗」。她遇過做了人工耳蝸手術的學生家長,誤以為學生頑皮不答話而動粗,「呢啲誤解搞到聾學生有好多委屈」。
■記者梁銘恩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