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八大研究課程(Research Postgraduate)內地生多過本地生,九十後中大本地研究生鍾曉烽說:「喺香港做研究的確係難。」同輩對研究提不起勁,「香港人始終有語言、環境親近性,如果冇晒呢類有能力嘅(本地)老師做教研,咁20、30年後嘅香港高等教育,會變成點樣?」
欠政策配合 難留人才
香港學生從事研究越來越少,鍾曉烽認為跟社會文化有一定關係,「香港人讀書最緊要係求搵食,我覺得咁諗冇問題,(搵食)都係重要,但唔係我主要嘅考慮」,他說,從小到大無人鼓勵做研究,「直情呢樣嘢都唔會講,即使有人講、都係話好困難,傾向負面」。
攻讀研究院可獲每月約1.5萬元津貼(studentship),相對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並不算高,鍾曉烽也有家累,他坦言:「我都要養父母、要畀家用,讀學士時都係借政府錢,我有學債㗎。」
鍾曉烽擔心本地學者逐漸減少,「如果太多內地人留低,會唔會又構成另一個問題呢?」他在學術圈內經常聽到其他國家便利研究的政策,例如一位菲律賓同學,在當地一間大學本身已經有教席,但來港攻讀博士需時3、4年,故院校讓他停薪留職,「呢啲係要大學或國家層面去做到,令到人就算去咗外地,都會返嚟、保住本身嘅人才」。
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也指出,本港欠缺長遠的創科政策規劃,而且,大學教席一直飽和,難以吸納每年約2,000名畢業的研究生,「喺香港拎到一個PhD、一個MPhil你估咁易?尤其真係好叻嘅精英,但我哋留唔住呢啲人才」。
■記者周婷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