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拒推動手語教學,聽障學童僅靠戴助聽器和讀唇學習。全港現僅得一間中學試行雙語(手語及口語)計劃,聘請手語老師輔助聽障學童上課。有言語治療師指,聽障人士即使安裝了人工耳蝸亦未必聽得清人聲,或影響學習質素。
全港僅3校參與
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在2006年開展計劃,在主流學校試行讓聽障及健聽學生接受手語和口語兼用教學。受資金所限,現時只有一所中學和兩間小學參與計劃,資金只能夠營運至2019年。
接受雙語教學試驗的中四生陳芷瑩患有先天深度聽障,雖然已經安裝了人工耳蝸,但經常都因聽錯而誤會老師的意思,認為手語有助學習。
言語治療師崔龍逸解釋,人工耳蝸原理是把人聲放大,因先天聽障人士的接收聲音細胞受損,要反覆調校才能彌補聽力。
只是廣東話的語調相近,字的意思易受聲調影響,一些比較高頻率的聲音如「S」音對聽障人士來說不易辨識,例如「我叫你鏟啲沙,可能你會聽到鏟啲『呀』」。
2016/17學年中小學的聽障學生共有650人,教育局回覆指出,不會評論個別研究計劃,又指本港針對聽障學生的教學研究極少,暫未有結論指出雙語教學比較優勝。
■記者梁銘恩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