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內地生佔七成 20年耗264億公帑畢業去向無統計 對港貢獻成疑

研究院內地生佔七成 20年耗264億公帑
畢業去向無統計 對港貢獻成疑

【香港20年】
【本報訊】回歸以來,內地生大舉南下,進佔本港八大院校。其中研究生課程(Research Postgraduate)的內地生人數過去20年急增4.8倍,10年前比例更超越本地生,目前升至近七成,過去20年累計涉264億元公帑資助。然而政府從未追蹤這批內地生的畢業後去向,究竟他們接受納稅人資助後,對香港有何貢獻?公眾無從得知。
記者:周婷

本港每年都有大批學士畢業,惟繼續升讀研究院的本地生逐漸減少。

理大副校長衛炳江

每年都有不少海外生來港交流或進修。

在1997年,八大有882名內地研究生,佔28.3%,同年有2,047名本地研究生,佔65.8%。政府1999年放寬內地生來港就讀簽證,容許他們入讀全日制學士或研究型課程,往後數年入讀人數一直飆升。2006年是轉捩年份,內地研究生人數首次超越本地生,前者錄得2,693人、佔53.2%,香港學生則只有2,195人,佔43.4%。根據教資會2016/17學年統計,內地生與本地生比例差距進一步拉闊,分別佔67.8%及20.1%。

學者:本地生成績冇咁好

不論本地、內地還是海外研究生,每人所獲的公帑資助相等。八大研究型課程多年來沒有加學費,研究生劃一繳付每年42,100元學費;若以此推算,每年八大內地研究生合共所獲公帑資助,由20年前的3.35億元,一直上升至去年的25.86億元,增幅6.72倍,累計資助額達264億元。
政府2008年進一步放寬簽證,非本地生完成學士或以上學位可無條件申請1年簽證留港。立法會帳委會今年初跟進教資會的《審計報告》時,揭發政府從沒追蹤非本地研究生畢業去向,被帳委會主席、建制派石禮謙批評有違衡工量值原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當時稱已開始「接觸內地畢業生在港校友會,了解畢業生去向」。
具多年教研經驗的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解釋,內地生比例高的唯一原因是學術成績好,「做研究就係咁,一定係揀最叻嘅、最精英嘅,冇理由調返轉,明明本地學生成績冇咁好,都勉強取錄」。
港大內地研究生Matt 2011年來港讀學士,其內地高考分數原本夠入北大,但不少香港院校當年擴大招生,他又被香港的自由學術氣氛吸引,遂入讀了港大學士及兩年制研究(MPhil)課程。他認為內地研究生佔多數是時機問題,「香港學生進修意欲沒有很強,正好大批大陸學生南下,大陸的文化傾向覺得越高學歷越好」。
Matt續指,既然研究課程受本港納稅人資助,Matt也同意非本地生學費應調高,港府可用其他措施吸引非本地生留港發展,例如新加坡為願意留星發展的非本地研究生,提供不同程度學費減免。
他認為,既已選擇在一個地方讀研究課程,很大程度上有意留下貢獻,不論是教研、抑或加入相關行業。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