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回歸初期,本港大孖沙仍以中港地產為業務重心,收入佔比高逾九成。20年過去,多數本地富豪仍高度依賴中港地產生意,只有長和系成功「走出去」拓展海外多元化收入,本港收入比重大減,惟亦惹來撤資爭議。
長和系套現拓海外投資
長實、恒地於90年代末,逾93%營業額來自中港物業銷售、投資、租務等業務,即使當時已「走出去」的和黃,香港亦貢獻69%稅前盈利,李嘉誠透過和黃積極參與內地多項碼頭、地產、基建等。
但20年來大孖沙各自修行,長和系持續增加在海外投資比重,減持中港資產,有內地傳媒曾統計,長和系近3年於中港兩地沽售資產套現逾1,330億元,去年長和的香港業務收入貢獻僅13%,加上2015年集團重組、遷冊開曼群島,內地官媒發表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稱他為「一介小商人」,「與其挽留不如目送」,李亦罕有以1,700字長文澄清絕非撤資。至於長和系另一旗艦長實地產,去年表明會增加非地產收入,加上近年絕少成功投地,被外界視為逐步淡出中港地產市場。
至於另一地產商新世界,大股東鄭家純與內地富豪交往甚密,生意仍主要集中在中港,旗下珠寶店周大福亦在內地力拓版圖。而九倉去年138億元核心盈利中,物業貢獻佔92%,逾100億元來自香港、26億元來自內地。新地去年中港地產銷售及租務收益,佔比亦高達85%。
■記者黃翹恩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