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一行陰盛陽衰,身處兒科的男護士更是少之又少。不過,瑪嘉烈醫院男護士何航鋒(阿鋒)兩年前毅然選擇由老人科轉到兒科深切治療部,充當病房裏的「爸爸」,他更與小病人卷卷(化名)譜出一段超越病人與護士間的「父女之情」。而阿鋒之所以成為男護士,全賴其父親多年來對他的照料。
作為兒科病房內的「稀有品種」,阿鋒說女護士可能較有耐心,小孩也較願意和女護士溝通,自然也較着數。不過,他也找到自己在病房的定位,「有啲女同事本身都係媽媽,所以都比較溫柔,所以我就會做有威嚴嘅角色」。
難忘搶救女童
最令他動容的病人,是出生至今都要留院的3歲小女孩卷卷。卷卷因先天的呼吸道問題,至今仍未學會說話,且仍須留院;她雙親亦經常因工作關係而未能時常陪伴在側,阿鋒便需如爸爸一樣日夜每天照料和訓練她,「𠵱家會訓練佢行、做吓動作……佢好鍾意扮抽筋同反白眼,每次我哋一叫佢做,都會令我同其他護士笑得好開心」。
眼見卷卷未能和其他同齡的小孩一樣跑跑跳跳、口齒伶俐,又要長期住院,阿鋒為她感到心痛,而搶救卷卷的經歷更令他猶有餘悸。
原來卷卷是他於兒科ICU內首個須搶救的病人,「我一入ward(病房)就見到佢血氧量、心跳一路跌,就知大鑊喇;同事一直幫佢人工呼吸同心外壓……當時真係好驚」。幸她最終並無大礙,去年阿鋒更在中秋夜首次帶卷卷離開病房,到醫院內的花園遊玩。阿鋒稱護士們皆視卷卷為女兒,常買小玩具和頭飾給她。
阿鋒對病人的細心照料,原來是源於父親對他的愛。他笑言爸爸是一個「傳統男人」,嚴厲之餘平日也比較沉默寡言,但阿鋒卻一直記住爸爸多年來對自己默默的付出,例如在小學一、二年級時,他經常發燒感冒,爸爸便會在床上為他刮痧。他笑說自己長大後才明白爸爸當日的舉動,但他亦從那時起,被父親「無言的愛」感動。
阿鋒又稱,自己當初投身護士行列也遭母親反對,但爸爸沒說甚麼,他相信這是爸爸對他的無言支持。
■記者羅智堅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