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常說香港仍是父權社會,偏偏父親節的氣氛,卻遠遠不如溫馨滿城的母親節。含蓄的愛,難於啟齒。已故攝影宗師何藩的女在實現亡父遺願時才重新認識爸爸;「懲教Cool魔」錯過了與親生兒女的天倫之樂,在照顧自閉養子時才尋回父愛的溫柔。憶苦思甜,父親節本來就是個浪漫節日。
今年父親節翌日是何藩逝世一周年,世界公認的攝影大師猝然而逝,遺下未完成的攝影集。「要接手整理逾千幅底片,係幾艱巨。」女兒何詩敏繼承亡父遺願,與家人接手,出版父親最後影集《念香港人的舊》,讓她「重新認識藝術家一面的爸爸」。
何藩以拍攝五、六十年代老香港成名,未夠30歲已橫掃國際攝影獎項,作品獲香港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何藩的作品歷久不衰,不少外國人因其作品慕名來港。只是,在何藩最有名的日子,何詩敏未出世。低調的爸爸在家少談威水史,早於1979年已到美國升學的她,只知一出世,爸爸拍的相片早掛滿客廳,是生活的一部份。
「爸爸少操刀家庭照」
80年代,中英談判,孕育「太空人」的時代產物。老早留學美國的何詩敏說,一家人在加州,爸爸就兩地走。「一年見兩次爸爸,只記得細個跟佢去過片場」。由攝影師到風月電影導演甚至演員,何藩半生傳奇,但在女兒眼中,卻是總面帶笑容、和藹可親的好脾氣爸爸,「大學揀讀乜,佢從來都由得我哋自由選擇」。
何藩鍾情藝術和文學,卻從無強迫孩子跟隨,甚至從無教姐弟倆拍照。「好多人以為有一個攝影師爸爸,會影好多相,但其實家庭照絕少由爸爸操刀,佢太注重構圖同光線,笑容僵硬晒都未影到,媽咪唔畀佢揸機。」她笑着說。攝影界一代宗師,在家卻無用武之地。
97回歸,時年65歲的何藩退休返美與家人團聚。何詩敏稱:「(爸爸)最初好唔適應,朋友都喺香港,無寄託,身體機能明顯轉差。」又指「爸爸怕坐長途飛機,少返香港,但我知佢一直記掛住呢度,視香港係佢永遠嘅家」。老早移居美國,又是知名國際攝影師,出版影集,何藩亦堅持找香港出版社。
「早喺2015年,爸爸已計劃將一批五、六十年代從未曝光的照片整理出版」。85歲的何藩向來健康,去年6月初因肺炎入院,病情急轉直下,僅兩星期已撒手人寰。「就算卧病在床,爸爸對呢本未完成嘅攝影集,依然念念不忘。」
撫平父親離世傷痛
為完成爸爸的遺願,過去一年中,她與一家人馬不停蹄,「爸爸已揀咗500張相出嚟,又寫下中英文標題,只係未及編號,我哋嘅工作係要搵番原底片,並將照片與爸爸生前寫下的名稱配對」。
為節錄爸爸的說話,她仔細閱讀爸爸於1959年出版的文集《街頭攝影叢談》,「本書我未出世時已出版,係寶貴機會,讓我更深入認識爸爸藝術家的一面」;又謂「過去一年,每逢周末都會開圓桌會議,60頁紙,每人分10幾頁,逐張相公投選標題」。
「歲月靜好」、「五個小孩的母親」等都是爸爸生前想好的圖說,她形容這可撫平父親離世的傷痛,「希望為爸爸做啲嘢」。千里迢迢,回到爸爸最愛的地方,這份父親節禮物,不遲也不早,對於何家、對於香港,意義重大。
■記者呂麗嬋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