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在外國工作時,我這個小歌女都是獨自一人。多年來自己和自己生活,唯有對着鏡子與自己練習,演出時的準備功課沒有專人教導,演出後是成功或失敗,好與壞,自己判斷、捉摸。這些經歷雖然磨鍊我成材,但也使我一直沒有經理人在旁,萬事也要自己處理。別人誤會我是一個難相處的藝人,故此五十年來甚少製作單位邀請我在香港演出,我六十八歲時在香港文化中心所舉行的首次個人音樂會也是自資才成事。
那次演唱會雖然令我虧蝕了二十三萬元,卻贏了口碑,並結識了不少圈內外愛好音樂的年青人。二千年代也曾多次自資主辦音樂會,但都是小型場地的演出。每次舉行音樂會,我的年青音樂知己總是台前幕後鼎力支持,沒有覺得我的音樂歌唱是過去式。這直接鼓勵了我,令我信心大增,努力為音樂劇「白孃孃」繼續播種。
香港的歌手覺得在「紅館」開個唱是指標,可是我從沒有這樣的想法。我曾經告訴身邊的小輩朋友,姐姐最自傲的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很了解自己不適合在紅館演出,喜歡在台上和觀眾近距離接觸的我絕對不會享受在台上看不見觀眾的專注和共鳴。
每次演出我總愛唱自己喜歡的歌曲,不是我不愛我的觀眾,反而就是因為愛他們所以總想給他們最好的,或許我的想法是有點任性。歌迷或者觀眾掛在嘴邊順口說你唱甚麼他們都喜歡,啊,最好唱你的首本名曲,千萬不要相信、不要上當。
試想想,八十歲唱十八歲小姑娘的音調,怎會像樣呢?藝人在每一個階段,因為自然規律有不同的條件反射,不同年齡適合唱不同的歌曲,偏偏歌迷們喜歡聽偶像唱首本名曲,往往會有反效果,所以我一定不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記得我的第一首大熱歌Ding Dong Song,那時的嗓音清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味道。我不希望獲得觀眾的同情分,「唉,她沒有以前的水準了」,所以通常我選的曲目都比較冷門,觀眾未必聽過,沒有比較之下,欣賞過後有些觀眾覺得驚喜,散場還買CD呢!
當香港第一座大型場地紅館開始做演唱會時,我已經是半退休狀態。依我看,紅館其實是一所賺錢的娛樂場所,並不是在該處演出後才是巨星。哈哈,你會覺得我是吃不到的葡萄就嫌它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