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火,燒出了一片第三世界。不但一幢大廈都是公屋,而且住客多新移民。防火安全不足,最要命處是建築材料偷工減料:大廈的一層外幕,本來有三種材料,其中兩種貴一些,但可以防火,第三種,便宜五千鎊,但不防火。結果,因為節約成本,採用了最便宜那種。
如果當初每戶人家肯平均多付兩鎊,則雖然失火,火勢燒通頂沒有如此之快,可以迅速控制,會死少幾人?沒有人知道。
英國的記者很厲害,即刻找到那家不防火的平價外牆幕建材公司,找到那家公司的CEO姓名,追蹤到他的地址,發現他住英格蘭南部風光如畫的郊區,一座豪宅價值一百萬英鎊,且有室內私人泳池。
該總裁有四輛靚車,包括一輛保時捷,一輛阿斯頓馬田。閒來喜歡去瑞士滑雪。記者用航拍機拍下他的大宅俯瞰圖,然後找上門。
人不在,但太太在。記者這樣寫:「她否認對火災大廈建材問題知情,而且站在電動閘門外(Insisting from behind the electric gates of her home),她無話可說(that there was nothing to say)
記者畫龍點睛處,在於細節,強調她沒有開門,而且那道門是很牢固的防盜鐵門,而且記者在外追問,她重申:沒有什麼好講。
高級的新聞學寫細節,讓事實來說話。另一邊,燒通頂的公屋大廈住客都是窮人,屍體已經燒焦無以辨認。而這位CEO那家公司,維修此大廈提供不能防火的外幕,這張單生意額二百六十萬鎊。
一切由讀者自己去想。
聰明的寫作,由小說到新聞,講準確精煉的筆觸,形容詞用得越少越好。因為形容詞如「華麗」之類,太過主觀,但此一大宅有何設備,卻是客觀事實。
金庸寫「袁崇煥評傳」,即是此家筆觸,記述袁崇煥死事之慘烈,後果前因,但敘事的方式,冷峻而平靜,那是個什麼時世,一個不凡的英雄,周圍的又是什麼樣的爬蟲般的人,金庸不說,讓讀者自己想。
春秋筆法,就是這個意思。但在一個樣樣只聽得懂謾罵和粗口的世代,沒有人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