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風暴苗柏襲港,接連而來的雨帶,又於翌日引來天文台遲發紅雨警告爭議,市民近年對天文台已累積了大量不滿,認為其服務的質素及態度,完全追不上時代。
天文台多次出來解釋,其決定是基於科學數據。然而,事實就是天文台本身附屬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其角色難免「瓜田李下」之嫌疑。另一方面,如今天文台的角色非常混淆,究竟天文台應回歸其「數據分析員」角色,還是同時兼任決定香港市民的安危擁有政治上責任的角色呢?如果是前者,即代表即使雨量與風力未達標,特區政府的各部門,可自行決定何時停課或停市;現實各部門卻極之被動,常只是看天文台的「正式警告」生效才作出決定,令天文台負上政治責任的角色,因此矛頭指向天文台,這是特區政府一手造成。
的確,科學數據是客觀的,而如何解讀科學數據,則不可避免帶有主觀的判斷。例如近年有關颱風警告的爭議,往往是以香港何處達到暴風或烈風程度,以及有幾多個站達標才能掛三號、八號風球;香港較外國特殊的,是因為地理範圍比較細,不會如外國可以分城市作出警告:例如屯門黑雨,銅鑼灣黃雨;沒有這種分區警告,那麼就會出現近年常見的爭議──例如因為本港大部份地區沒有嚴重問題,而小部份地區出現極惡劣天氣時,那些活在小部份地區的不幸人士,將毫無準備去面對極惡劣的環境。
幾十年前消息閉塞,沒有資訊科技去提供氣象警告,因此天文台的信號成為市民作息的唯一標準。今日資訊發達,政府當可輕易透過智能手機直接提供停課停市的消息,而不需要等待天文台的正式信號;有如早前遲掛紅雨的爭議,特區政府的教育局,根本不應單以天文台的正式警告,來作出停課的決定,而是自行提早決定停課;反之,若政府部門認為自己無法承擔這個角色,則反過來令天文台明白其政治上的角色,應考慮市民上下班,以至學生上下課的影響,而非純粹考慮數據。
其實,除了天災之外,為禍更烈的是人禍。星期一下午苗柏襲港,在正式掛八號風球前,的士已紛紛掛上暫停載客牌,發風災財去劏客,市民紛紛在臉書上大吐苦水。套用民建聯議員一句「犯法就是犯法」,請問,為何政府沒有在風暴期間放蛇,去拘捕這些司機呢?而八號風球下的賠償問題,則是另一永遠都無法澄清的「都市傳說」。一直有傳聞指八號風球駕車「沒有保險」,因有條文指八號風球拒絕賠償云云;保險界則多次澄清,有指是八號風球掛兩小時內都沒有問題,而亦有指根本沒有特別的條款,去針對八號風球,只是有「一般條款」訂明,投保人有責任要小心駕駛,而明知八號風球的風險仍載客,「可能」拒絕賠償云云。
的士濫收車費 政府愛理不理
現實的士業界一直以此作為八號風球下濫收車費的理據,而政府則愛理不理,既沒有強迫保險公司承保八號風球下載客,也沒有澄清與檢控這些發風暴財的司機。最荒謬的是,政府一直攻擊Uber司機的第三保因非法載客取酬而失效,作為檢控其欠第三保的理據,但反過來八號風球下載客又是否會令保險失效呢?如果是的話,那麼情況就和Uber司機的情況相同,即任由市民暴露在沒有第三保的賠償之下;反之,即保險根本有效,則是政府任由市民受到濫收車費的剝削。然而,政府成立的創新科技局,卻只會指控Uber「知法犯法」,對的士犯法則視若無睹,無論八號風球下有沒有保險,結論都是香港特區政府失職無能的人禍,必須糾正。
當香港人常去日本旅遊,發現日本氣象廳可以精確預告各地區每三小時甚至每小時的雨量、濕度以至氣溫,市民對香港天文台的期望因此提升了,政府面對惡劣天氣時的安排廿年如一日,永遠只叫市民在一片混亂之中「執生」,請問政府對此有何「創新科技」的良策呢?還是繼續對「犯法」選擇性執法呢?
林忌
時事評論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