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食物及衞生局完成本港醫護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報告推算,直至2030年醫生、普通科護士共欠缺近2,700人,多個專職醫療人員的需求短缺越來越嚴重,但精神科護士或有16.1%、即623人過剩。報告建議自資院校調整課程收生人數;公大護理學系主任李國麟狠批政府數據「離地」,建議不切實際。
報告根據本港2004年至2015年的醫療服務使用數據,並假設服務模式維持2015年水平,結合統計處直至2030年的人口推算得出。報告指2016年本港缺285名醫生、1,485名護士才能滿足需求;在2030年,兩種職業的需求短缺分別擴至1,007人及1,669人。
惟報告指精神科護士3年後有14.8%、即487人過剩;2030年則達16.1%、即623人過剩。政府消息人士承認,如計及未來服務質量提升,人手過剩現象或會減少。減少精神科護士課程學額理論上可改善人手過多情況,但政府不傾向主動要求自資院校減學位;至於8間本地大學學位則應交由大學和教資會議定。
李國麟:精神科護士渴市
公大護理學系主任李國麟認為報告扭曲現實,精神科護士在私營市場非常渴市,本港每年270名精神科護士畢業生,絕大部份立即獲聘,「根本就唔會有人手過剩」,估計開辦相關課程的公大及理大未必願意削減學額。
另外,政府亦會於下周三提交《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條例生效後,所有多於5名註冊醫生或牙醫營辦的診所需要領牌,並委任一名有15年執業經驗的醫生為行政總監,料2,000間醫務所需要領牌。
■記者于健民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