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客的認知失調(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香港政客的認知失調
(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社會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不要誤會,「認知失調」並不等於病態的「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
1950年代,美國芝加哥有群「幽浮末日教派」,相信世界將會被洪水毀滅。1954年12月,「幽浮末日教派」教主號召信徒在12月20日聚集在一起,等待翌日清晨洪水掩至之前,乘外星人的救援飛船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當然,世界沒有在12月21日被洪水淹沒。這群信眾究竟何去何從?集體自殺?還是將教主殺害?不。在12月21日清晨,這群信徒見世界沒有被毀滅,也得出了震驚幾十億人的結論:「因為他們的信德,拯救了全地球的生命。所以他們要繼續堅持信仰,準備再次拯救地球。」這次事件,被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記下來,並在1956年著書《當預言失敗》(When Prophecy Fails),成為「認知失調理論」的經典著作。
簡而言之,「認知失調」就是指人在面對跟自己信念有所出入的客觀事實時,扭曲對事實的理解,去遷就信念的現象。在政治有關的議題上,也經常出現「認知失調」的現象。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相信,物價上漲的原因是成本上漲,而成本上漲的最大原因,就是租金上漲。這個信念,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許多人對市場都只有片面的資訊;從主觀的角度,他們見到從前的物價和租金,再對比現在的物價和租金,就形成了對物價和租金關係的想像。
影響租金和物價有眾多的因素,從嚴謹的方法論來說,要知道租金和物價的關係,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將不同變數的影響盡量減少。
食環署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街市檔位租金和當中出售的物品價格沒必然關係,惹來工聯會等政團反擊,指報告未有涵蓋天水圍和東涌,故沒有參考價值。
事實又是否如工聯會所指?食環署委託的研究機構,不但選擇了物價相對穩定的「非節日」來進行,減少了因需求特變而造成的變數,而且從被選擇作為研究對象的22個街市當中得來的數據,也會與附近其他零售地點,例如領展街市和超市的物價作比較。報告所選擇的一籃子貨物,在品質上也有一定的規定,避免「蘋果和橙比」。

公營街市未有效使用資源

假如說食環署報告的方法也不算嚴謹,恐怕工聯會的「兩餸一湯指數」就更加缺乏說服力。說到底,政客見到官方研究報告結果與他們一直以來的信念有所出入,指政府「別有用心」;就像「幽浮末日教派信徒」。
租金高低,無疑是取決於供求。供應側,也就是可供出租的位置,在短期是難以改變。所以對租金影響最大的,是需求,而需求的因素最終關鍵是盈利。至於物品售價與盈利並非簡單的賣得越貴越好;有些企業,會減價薄利多銷;有些企業,貴精不貴多,志在走高檔路線。所以,將租金和物價簡單地掛鈎,實在是太過簡單,太過天真。
食環署的研究,以不同的比較,肯定了租金和物價之間沒有關係。邏輯上,由於平租不等於檔戶會以廉價將物品出售,政府考慮是否應該將珍貴的土地用來做公營街市?增加了街市和新鮮食物零售點的供應,商戶肯定有得益;但最終消費者是否受惠,還要看公營街市在政治主導的管理下,能否構成有效的競爭。但過往的經歷反映,公營街市的管理並未能真正有效使用資源,新的街市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政客所想的效果,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若然說物價高令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更直接的政策是推出食物券之類的資助,執行所需的時間也比起興建新街市來的更快。寧願選擇迂迴的路徑而否定直接的手段,政客究竟所為何事,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再三思考。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