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梁振英警告香港有人搞不同形式的本土分離主義,所指為何,自己對號入座。回歸20年前夕,香港再掀起「統一/分離」的討論,真是諷刺。
翻看史書,「大一統」不是「必然」,中國近代史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地方自主」時代。
這是余杰新作,《1927—民國之死》講述的內容。
教科書上讀到的「軍閥割據」通常都是生靈塗炭,但余杰卻發現,軍閥統治的時代才是最好,蔣介石的北伐才是中國真正的浩劫。
因為北伐便是要統一中國,以「大一統」輾壓地方的生命力;而當時民國卻流行「自治」,反而收到好效果。
東北王張作霖經營東三省,卻扣起稅收不上繳北京中央(很有今天香港特區的味道),把經費全用在自己的東三省地盤。
他一個軍閥,卻非常重視教育發展,投放資源辦學卻不會干預學術(軍閥比起沙皇如何?)又大力振興經濟,令東北三省成為全國經濟富裕地區。東三省境內的苦力月入18元,而山東的農民只有4元收入,這種差距可見東三省在自治下帶來的繁榮。
當年北京中央勢弱,強枝弱幹,地方軍閥實際是以自治形勢管理自己的領土,另一個軍閥孫傳芳管理的浙江,有自己的「省憲法」,有民選的省議會,省議會甚至可以彈劾省長。
但最「離經叛道」的一條便是「擴大省權」,凡國家對外締約,如有損及本省權利或加重負擔,未經本省同意,得為適法之抗議。嘩嘩嘩!
今天香港提出本土自決的朋友,何曾想過有這種大膽的構想?這幾乎是和中央分權。
史書講的都是大一統的故事,但原來歷史暗角裏,也曾有過自治的光輝時刻。未看完余杰這部書,不知歷史的答案是甚麼?但至少我知道,真正的「自治」其實可以有如此的運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