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年】
【本報訊】30年前因售賣港貨成潮流熱點、台北西門町的「小香港」商場,現已變成死場;而當年印象中發展落後的台灣,近年成為不少港人趨之若鶩的「理想國」,旅遊、購物甚至移民者眾。據台灣內政部數據,台灣每年港澳移民於2000年後一直維持在三位數,2014年由697人升到2015年891人;而2016年單計香港移民已達1,086人,今年第一季港人移民則有328人。有人因在香港看不見未來而赴台投奔自由、尋找新生;也有港人在台更明晰自己的身份認同。而銅鑼灣書店第六人在台出書,為港台的角色轉變添一筆註解。
記者:楊倩
「車仔麵最重要講自由選擇」。位於台灣新竹一家港式車仔麵,老闆是一對港人夫婦,兩年前為女兒移民台灣,希望她將來過「有得揀」同「唔使爭」的日子。
36歲的梁璟釗以前是攝影師,做過亞視、又做過銷售員。令他產生移民念頭是女兒Angel兩歲報幼稚園,在香港找學校如打仗,想到幼稚園都這樣辛苦,他開始盤算孩子將來:「希望一個好啲嘅環境,多啲選擇,等個女開心。喺呢度可以做好多唔同嘅工,例如讀環保、藝術,起碼生活到。唔似香港都係金融、銀行、sell嘢。」太太Louise在港是登記護士:「打咗幾年工,覺得冇乜出路,試過創業,香港創業冇咁易,所以過嚟台灣試吓。香港工種越嚟越少,我哋細個都唔覺咁,仲覺得香港有很多嘢可以做。為佢(女兒)將來着想,走啦,移民!」
賣香港味車仔麵
移民前兩夫婦從沒去過台灣,選台灣主要是因其華人社會:「去外國始終有歧視。」來到與期望落差不大,他們對台灣醫療和教育讚不絕口:「𠵱家香港醫療太貴,越搞越衰。台灣健保幾好,牙醫都包,可以揀喜歡嘅醫生睇,每次都係150元新台幣。台灣人唔會好似香港咁瘋狂報學校、住邊區就讀邊間,幼稚園5歲先開始學寫字……最緊要唔使爭。」
夫婦移台一開始做攝影工作室,後轉開食店,賣港式車仔麵,魚蛋、豬皮、牛腩等,120元新台幣一碗,加40元有一杯港式飲品:絲襪奶茶、鴛鴦、鹹檸七;還有西多士、碗仔翅等,很多材料都是香港運來,包括港版出前一丁。夫婦執着於「香港味」,希望客人「食得番回憶嘅味道」。
食店有不少居於新竹的港人捧場,也有台灣客為「港味」而來,但喜好有差異,「曾有客人叫我哋將碗仔翅配碗飯倒落去,好像燴飯,接受唔到」。小店開朝9晚9,相比一般台灣家庭式食店僅開早午或晚市是很勤力,Louise亦瘦了幾個碼,不過開食店勝在時間自由,可顧及家庭,舖頭樓上亦有空間給女兒玩。
梁璟釗說:「我拉完茶仲可以上樓打鋪機,收入ok啦,最緊要開心,有一日休息,星期三,同個女天倫之樂,work,play,family幾樣有齊。」Angel現在4歲,十分適應台灣生活,還經常糾正爸爸國語。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