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看不見香港了 - 林夕

看見台灣,看不見香港了 - 林夕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拍攝續集時墜機身亡,哄動全台,香港蘋果日報也頭版報導,有人留言:沒新聞了嗎?不過一宗意外事故,怎麼要放頭條。
齊柏林雖是台灣人,但我想,假如是台灣幕前藝人猝逝,讀者會覺得理所當然,而齊只是幕後導演,而且「只是」紀錄片導演,放頭條,即使是香港人,大概也會有人發出那耳熟能詳的大哉問:「他那位?」
他那位?台灣政府出動軍機從花蓮把機上三人的遺體運送回台北松山機場,眾多新聞台全過程直播,101大樓用閃燈打出哀悼的訊息。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表示「和全國人民都同感震驚悲痛」,更「請主責單位務必將事故原因調查清楚」。當然,齊柏林保育台灣土地的願望,沒看得出來兩屆政府有實質行動,情況比影片上映後更惡化,能有這種級別的悼念,可以是門面工夫,不大大悲痛一下,會失民心的。不過,放在香港,很難想像本土紀錄片導演去世,會有如此待遇,特首會特別「震驚悲痛」?多餘,倒是當年發起暴動那位,反而有痛失英才之嘆。
《看見台灣》把台灣土地山河之美,以及人為破壞的醜一一呈現, 針對工業污染以及無止境開發的問題,態度雖然溫文,沒有很尖銳的批判,對環境保育狀況依然捲起了千堆雪,揭露了許多社會瘡疤,劍鋒直指幾間巨企,給污染成咖啡色的河流,被採礦採到禿頭的山脈,無所遁形。當年上映,票房折港幣五千七百多萬,華語片在台灣有這成績,在香港是年度票房三甲了。
問題是,香港拍這題材的紀錄片,能有兩百萬嗎?官商勾結,港台形式不同,「成果」一樣「豐碩」,我信香港也有人有心有力,能有金主敢兩面開弓得罪官商?我敢拍心口,沒有,即使有,我敢拍心口,沒幾家戲院敢上,即使居然全線上映,又比《十年》長命,我敢拍心口,票房還不及王晶作品。
《看見台灣》現在依然看到,中華電信更宣布在自選電影免費播放,並支持續集繼續拍攝,你說是消費齊柏林也好,做企業形象也罷,中華電信不會因而受特殊勢力懲罰。香港呢?有寒蟬在前,前央視主持柴靜那套探討霧霾的《穹頂之下》在網路上熱播了一星期,就給中央禁播。這裏雖然是香港,也因為這裏是香港,煙霞與紅色資本齊飛,不用等到勒令下架那天,光是自我審查,我敢拍心口,即使有港版齊柏林,也不會看見另一部《看見香港》了。齊柏林逝世,在香港蘋果成為頭條,大有警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