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港版農村包圍城市策略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爭取香港民主轉型,焦點一直被放在改變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民主派是這樣想,中共也是這樣想。大家努力爭取真普選是為了此,79日佔領也是為此。當然能否改變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是香港民主轉型的重要指標,但現在中共已明確拒絕讓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由真普選產生,在未找到有效方法去說服或迫使中共改變想法前,只把民主轉型工作集中在這兩個層面,難有進展。
其實,在香港的管治系統,已有一層是早已實現民主轉型,並可成為進一步及全面民主轉型的基礎。更準確說,是中共早已看到這點,並已在這方面做了十年工作,這就是區議會的地區管治。
18個區議會的區議員,除了非常少量的當然議員外,都是以符合真普選要求的單議席單票方式產生。一般人的印象,區議員做的工作不外乎幾方面:一、為居民提供「蛇齋餅糭」的小禮品及安排社交活動如旅行、曲藝班等。二、幫助居民解決個人問題,包括向政府部門投訴、處理鄰舍紛爭、家居維修、家庭問題等。三、針對區內的一些交通、衞生或其他問題,爭取有關部門解決。很多人都認為這些工作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故輕看區議會的工作。
即使在現行法例的有限範圍,區議會工作絕對不是瑣碎無聊。不單區內的地區管理事務,政府要諮詢區議會的意見,所有涉及區內的發展及規劃的計劃,及一些全港性的政策,政府也會諮詢區議會的看法。在一些問題,若得不到區議會同意,那計劃是難以推行的。

中共矮化區議會的陷阱

雖然這離真正的市議會還有一段距離,但區議會的工作,在實際操作上已對民生有很大影響。若民主政治就是讓人民有權平等地參與及決定影響他們生活的公共政策及管理的事宜,那麼區議會已在某程度上,在實踐與市民最貼近的一層民主政治。若我們能發揮更大想像力,區議會的地區管治,還有很大潛力去實踐更深層的民主理念。這也不是甚麼新的說法,過去已有很多人提出過,甚至真正實踐過(由黃英琦擔任主席的那一屆灣仔區議會),只是過去很多民主派的支持者並不太看重。從民主派候選人在立法會及區議會得票率的落差就可以清楚看到。
中共比民主派早看到這發展的重要性,故在2003年後就投入大量資源改造地區管治的生態。他們的成功不只在於擁有資源上的絕對優勢,而是透過大量的地區工作,強化區議會只是負責管理地區小事的印象,令一部份民主派支持者也相信了這點,缺乏在區議會投票的動力。不幸地,連一些民主派參選人也跌入了這思想陷阱中。
在現有的政治局限之下,進攻區議會,搶奪各個區議會的控制權,並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推展民主實踐的經驗,是香港民主轉型的可行策略。這與過去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是異曲同工,只是香港的「農村」就是區議會,「城市」就是立法會及行政長官。
民主派每能奪得一個區議會的控制權,香港就有了多一個實踐民主的場地,也多了一個繼續推進全面民主的橋頭堡。即使未能奪得控制權,民主派在那區也可落腳,一屆不成功,就爭取下一屆,只要不放棄,就有成功的一天。
當前第一步,民主派及支持者需先確立這「區議會包圍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大策略。在未來兩年多,各項工作如物色參選人、組織後援、各區區內的民主派人士及組織組成選舉及管治聯盟、推動選民登記及投票等工作,就可在這大策略下開展起來。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