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中央干預越深,特區之首如何應對,亦會影響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翻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回歸後逐年進行、有關一國兩制信心的調查可見,香港三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及梁振英治下時期,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迥異,政務官出身的曾蔭權年代似乎較能向市民派定心丸,反之對梁振英明顯沒信心,不信任一國兩制的比率持續維持高水平。
作為台灣的「示範單位」,香港特區能否落實一國兩制,極為重要,故回歸後中央對香港事務盡量不插手,加上董建華是首任特首,較能自由發揮,故回歸後5年,不信任一國兩制比率平均只在兩成間徘徊。至2002年中董建華獲欽點自動連任,不信任比率始升破三成二,至2003年初起因為沙士及23條立法等問題升至近四成。
曾蔭權擋住北京壓力
經歷2003年50萬人上街後,北京對特首提出的「任務」日增,2005年中替補董建華任特首的曾蔭權便被要求推動國民教育,以便人心回歸,但因為中途接棒,故延至新任期才推動,而曾上場後不信任一國兩制比率重返二字頭,連任後更跌至僅一成多。
其後因為政改起錨,中央不予香港2012年雙普選,不信任比率再升至38.8%,撇除其後因為貪腐醜聞而令市民信心盡失,曾蔭權可算最能擋住北京壓力的特首。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以推動國教為例指,「當時煲呔都知道嚟自北京嘅壓力好大,但佢識得擦邊球、識用拖延手法,或者包裝到技術上有困難、同北京講」,結果曾班子卸任前兩個月才宣佈開展為期3年的國教科,但不從一國出發推動國教,換來是北京「陽奉陰違」的評價。
「梁振英就係『加碼派』,充份領會北京嘅精神,然後諗盡辦法喺香港落實」,劉銳紹明言梁振英於中央干預方面,有推波助瀾作用。硬推國教、非友即敵;炮打港獨,中港同化,一國大於兩制的意識表露無遺,當選後翌日到中聯辦謝票,其後成為親密夥伴,難怪其治下不信任一國兩制比率不單平均達四成多,更曾在佔期運動爆發後創回歸20年新高達56.3%。
■記者許偉賢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