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紅娘」牽線 助病人遺愛

伊院「紅娘」牽線 助病人遺愛

【本報訊】「佢係咪其實仲未死?」、「佢生前冇講過捐贈意願,係咪捐得?」伊利沙伯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龐美蘭,經常要解答腦死亡病人家屬的提問,每日巡視不同病房接觸前線醫護,尋找潛在捐贈者個案,無論成功與否都不錯過任何機會,冀以生命影響生命,充當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紅娘」。
龐美蘭從事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工作6年,每天經電腦系統、前線醫護通知及巡房工作,例如到ICU、腦外科及腦神科病房,尋找潛在捐贈個案,可能是因意外或中風引致腦死亡的病人。過往前線人員見到她,就意會到有腦死亡個案,視她如「死神」。惟生老病死不能改變,隨着器官捐贈積極推廣,有同事會笑住問她「今日有冇生意呀?」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龐美蘭冀充當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紅娘」。陳善南攝

Sharon(右一)做器官捐贈推廣義工5年,冀以生命影響生命。

先關懷家屬 不會勉強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的工作見盡生死,需性格樂觀和主動,並關顧病人家屬感受,「唔會一開始就叫人捐出家屬器官」,要先解釋病況,幫助家屬接受事實及表達悲傷情緒,再在適當時機了解捐贈意願。在她眼中,每一個腦死亡病人都懷着「多胞胎」,可拯救很多垂危病人,故不會錯過任何勸捐機會。
腦死亡病人家屬對作出決定會感困難,此時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會出動,向家屬解惑包括問「生前係咪鍾意幫人」、「要你做呢個決定舒唔舒服」、「冇做呢個決定會唔會有遺憾」,幫助家屬了解意向。亦會有家屬認為病人有心跳、有體溫,應該「仲未死」,誤以為仍可搶救,龐指,其實很多時體溫靠暖風機維持,呼吸靠儀器協助,病人不能自主呼吸,醫生最後會為病人進行腦幹死亡測試作證實。
死後保留全屍為中國人傳統觀念,龐指,會尊重家屬決定,無論是捐或不捐,都不會勉強,最重要為家屬感舒服。不少家屬會問一人腦死亡,若捐出器官總共可救到多少人?龐會說是「無數咁多人」,因為捐出的心臟、肺部、肝臟、腎臟可拯救垂危病人,另眼角膜、皮膚及骨也可救到很多人。
另一個對器官捐贈的常見疑問為年紀大、曾患癌症或有煙酒習慣的腦死亡病人可否作出捐贈呢?答案是可以,現時超過70歲的人或癌症康復者都可以捐。至於仍患癌症的病人,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捐出組織如皮膚、眼角膜及骨骼。龐指,難忘有心衰竭病人等不到換心而中風逝世,家屬雖傷心難過,但仍願意捐出器官,希望幫到另一個家庭。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的工作如「紅娘」,將捐贈與受贈兩個家庭連在一起,當中有浪漫感人的故事。龐指,在每年杜鵑花開時,都接到一封捐贈家庭寄出的家書,再由她轉交受贈病人,寄信者是一位在16年前捐出丈夫屍肝的太太,這位太太當初對捐贈決定有猶豫,但最後按丈夫意願捐出。太太每年都會寄信給受贈病人講近況,感激對方為丈夫延續另一個生命。
生前表達捐器官意願很重要,截至今年5月19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有25萬人登記,較去年增加5萬人。
數字上升背後,有一班義工定時落區做推廣,為市民解答種種疑惑,爭取市民把對器官捐贈的認同化為行動,簽卡登記表達意願。90後義工劉芷媛(Sharon),5年前已簽署器官捐贈卡,在過去的義工服務中與一眾受贈者相處,見證他們換器官後獲得重生,再以生命影響生命,更覺器官捐贈有意義。

Sharon

女義工拆解大眾謬誤

「人死之後都係化成灰,如果器官能夠幫到人,環保又有意義」23歲的Sharon說。她每隔兩、三個月會做一次義工,直接向公眾推廣,卻發現大眾謬誤很多,如「未夠秤唔簽得卡」、「成日捱夜肝差唔捐得」等。本港700多萬人口,已簽卡人數仍然偏低,Sharon認為要繼續宣傳,「唔簽係因為未感受過、未見過重生者嘅開心,未感動過先會猶豫不決」。
■記者梁麗兒、嚴敏慧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