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診症,經常會要求病人驗血,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目的是幫助診斷或更客觀地跟進病情,此外,相信很多同袍也有過以下經歷:「醫生,你成日抽我啲血,我想知道自己是甚麼血型?」
雖然我們真的成日抽病人啲血,卻不會循例檢驗對方血型,除非是捐血者或輸血前的配血(type and screen),就算患者能說出所屬的A、B、O血型,醫生也必先重複化驗以避免出錯。依我猜測,病人想得悉自己血型,部份可能與占卜命理有關。
坊間最經常談論血型的大概是日本人,他們認為性格是由血型主宰,例如A型是完美主義、B型豪邁奔放、AB型雙重性格、O型崇尚自然,當事人能因應血型調節自己的生活,趨吉避凶。「ABO四型人格」雖極為籠統,卻十分流行,包括香港及社交網站。
將人性硬套在血型之上,始作俑者是上世紀初日本的古川竹二,他收集了大量心理學數據,並發現與血型的關連,故就此立論,說性格是與生俱來,及取決於血型。該學說雖極具爭議性,但經廣傳後已根深柢固,當中最大問題是古川沒有考慮研究對象的族裔,其時日本帝國幅員包括其他地域,與本土主要的A型血相比,殖民地原居民人口便有不同的血型比例,比方說台灣最多是O型血,因此,血型其實只反映了族群基因的分佈,而古川以血型串聯的,亦只是各個族群的民族性而非個人的性格(筆者按:「民族性」固然是取決於後天環境與教育,與基因無關)。西方學者亦曾犯類似錯誤,將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人的性格混淆為血型之別。
那麼,血型能否如占卜書所說,助我們趨吉避凶?
研究發現,血型能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譬如A型血會較易患上冠心病、B型血較易患上腸胃感染、O型血較難患上瘧疾(恭喜),然而,那只是統計數字上的差別,對臨床醫學的影響實際微乎其微。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