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足運在回歸20年間,與香港一樣經歷高低起跌,當球迷對足運心灰意冷時,政府推出「鳳凰計劃」,年花2,000萬元「打救」香港足球,但金錢未能令足運展翅,升格的港超聯入座人數每下愈況,近日連百年球會南華亦自行降班。三屆香港足球先生李健和表示,從未感覺鳳凰計劃存在,「作為球圈一分子,完全冇得益,掂唔到又睇唔到,係好恐怖嘅事」。
記者:曾雁平
香港70年代開始職業足球,屬亞洲最早轉為職業的地區,隨着商業球隊精工冒起,引入高質素外援,在南華、寶路華及愉園等球會百花齊放下,70、80年代香港足運相當興盛;可惜其後寶路華、精工相繼退出,足總實施全華班後,球市開始轉差。至90年代初,足總再次引入外援,由銀禧體育中心為各球會培訓精英青年足球員,配合高質外援,90年代中期,香港足壇出現小陽春。
第一代銀禧出品李健和,見證回歸前後球市起跌,他坦言今日球迷及球員數量,已跌至令人擔心的地步:「香港球員青黃不接,人數可能係近季最少;今日嘅港超聯,本地球員唔夠一半。」
不足千人入座看港超
南華體育會今個月宣佈退出港超聯,除因為未能物色班主外,不夠球員亦是降班原因,南華前足主羅傑承指出,今日的港超球會基於成績考慮,棄用本地華人球員,令本地球員鮮有上陣機會,這與南華體育會辦足球宗旨背道而馳。1995至2003年效力南華的李健和,坦言若球圈再不通力合作辦好青訓,將來港超聯隨時沒有本地球員存在。
李健和2009年退役,同年香港足球代表隊在主場爆冷奪得東亞運足球金牌,亦是香港開埠以來首次在大型綜合運動會贏得足球金牌,令足球在社會再受關注。政府兩年後推出鳳凰計劃,內容大概是政府每年投放2,000萬港元改革足總,聘請行政總裁及外籍教練執教港隊,務求令港足「展翅」。可是6年過去,納稅人的錢已花了,但換來的是成立了三屆的港超聯,入座人數逐年下跌,今季每場平均數字更跌至不足1,000人。香港世界排名亦由1997年的129位,下跌至最新的148位。
目前擔任港超球會東方龍獅副總監、負責青訓工作的李健和笑言,鳳凰計劃是回歸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他指政府空有鳳凰計劃但沒有政策配合,像康文署分配球場給足總,無論數量及草地質素都欠佳,這樣如何提升職業足球隊的訓練質素:「突然掟嚿錢出嚟,但我唔知道鳳凰係咪已經被火燒死咗,因為完全感覺唔到佢存在過;作為球圈一分子,完全冇得益,掂唔到又睇唔到,係好恐怖嘅事。我都想知鳳凰去咗邊,想知發展咗乜嘢出嚟。港超聯?超級在於越嚟越少本地球員。」
青年隊變入名校捷徑
「鳳凰計劃」早已成歷史,因為政府已經以「足球發展策略計劃」來接替,2013年開始,每年繼續投放2,000萬元,但李健和認為換湯不換藥,今屆足總主辦的青年聯賽,最終亦要爛尾收場,真的不知道發展了甚麼。至於香港隊成績未見有大改善,多了入籍球員,本土球員出場機會少了,少了踢國際賽的機會,李健和說:「以前入籍球員冇咁多,身形雖然佔優,但能力係咪好呢?」
李健和在球會任教,每日接觸年輕球員,但他發現部份青年球員沒有多想在日後成為職業球員;反而入選青年隊有機會入讀名校,成為回歸後香港足球另一現象,而足總及球會是否值得花資源在將來不會投身足球發展的青年球員身上,李認為這個問題很值得各方三思。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