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丈夫獨力照顧76歲中風妻,疑不堪老伴飽受病魔折磨,殺妻後自首,這已經是本年第二宗同類的案件。今年2月,58歲的士司機無力再照顧56歲腦退化妻子,先勒死妻子後跳樓自殺。這顯示政府必須重新審視相關政策。
倫常慘劇說明了香港目前對長期病患者,以至長者的照顧不足;這當然涉及資源問題。當然,這不只是香港面對的問題,由於人類壽命的增加,以及所有發達社會面對的人口老化,令長者需要更多醫療資源去應對;特區政府就一直鼓吹要設立「強醫金」,強迫所有人買醫療保險,然而這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因為羊毛出自羊身上,保險業不是開善堂;而外國一些政府則決定開徵新稅,去減輕政府的赤字,當然兩者都極不受人民歡迎。
英國國會大選原本領先超過21%的保守黨首相文翠珊,即因為極受爭議的政策──老人癡呆稅(dementia tax),令其民調的優勢蒸發至個位數;保守黨一直主張減少政府赤字,因此建議對向要使用長者家庭照顧服務,凡擁有10萬英鎊資產的長者則必須付費,如長者無力支付,則可以由政府代為支付,待長者去世後,直接從賣樓的錢扣除;建議引起輿論譁然,特別是很多支持保守黨的都是長者,而這些長者竟成為開徵新稅的目標;保守黨為滅火,在選舉宣言推出四日之後緊急「補鑊」,指這項新稅將會有上限,而非之前的「無上限」,但傷害已經造成,民調的支持度不斷下跌。
照顧長者的醫療開支,特別是長期病患的照顧,當然是非常沉重的負擔;然而特區政府寧把盈餘投入大白象的工程建設,也不願增加醫療開支,甚至連續兩年減2.5億,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以香港的民情而言,無論左中右,都認同改善香港的醫療制度,偏偏政府卻任由急症室大排長龍,甚至把香港的醫療視為「產業」,在本身資源不足之下,引進更多中國大陸的病人;這些得到政府平價批地的私家醫院,既以慈善團體名義註冊而免稅經營,藉此賺取暴利又不是用之於本地,卻以更高的人工待遇,搶走有經驗的公營醫院的醫生護士,令公立醫院人手長期不足,令弱勢病患面對更可悲的處境,這些政策是完全錯誤,甚至冷血。
患者活着比死更苦
由於政府自己無力去承擔,或拒絕去承擔時,那麼病患及其家人,就會陷入更可怕的處境,即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如上述倫常案的慘劇,由於另一半受到長期病患的折磨,負責照顧的人於心不忍,又無力去幫助病患,於是做出社會不能接受的行為──殺人,去嘗試解決問題;如果相信這就是事實的全部,病患家人要做出殘忍的決定,要承擔殺人犯的惡名,去把至親的人殺害,對此拒絕提供任何支援的政府,其實是更加殘忍與麻木不仁。
亦因此政府以至市民,必須勇於承認現實的困難,要不就把更多資源繼續投放在醫療系統,對長期病患提供更加合理的照顧;如長痛不如短痛,則應該在道德上思考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令政府無力照顧,以及自覺生不如死的長期病患,可以免受苟活的折磨,以免患者自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感覺活着比死更苦。
一些國家如歐洲的荷蘭、比利時、瑞士與盧森堡,美國部份州分以至加拿大,擁有不同程度的安樂死法律;華人面對這個問題,則由於文化上更加排斥,不但排斥討論死亡,更會令子女負上「不孝」的責任,往往令根本無法救治的老人家,在生命最後階段承受不應承受的痛苦。半年前台灣的前體育名將傅達仁,上書總統蔡英文要求立法安樂死,即引起廣泛的討論;更有醫護人員爆料,指往往一些家屬(往往是遠親),不顧現實對病患所造成的痛苦,以及對親屬照顧的痛苦,堅持要用盡一切方法,以機器去維持病患的生命,但病患需要照顧時,卻又「身體最誠實」,以種種理由推卸責任,質疑這種不容許別人死、要人受活折磨,究竟是否人道?在明知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是否應檢討一下立法容許安樂死?
林忌
時事評論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