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新建議下,有6項食物金屬含量標準會較現時放寬。其中,市民主要食糧精米(白米),現時鎘最高准許含量每公斤0.1毫克,當局建議放寬至0.2毫克,與中國、韓國、新加坡及歐盟相同,但較法典的0.4毫克低。政府消息人士相信,規格放寬後,內地米供港有機會增加。
免世貿成員國挑戰
消息人士解釋,香港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任何更改要以國際標準為原則,若用較國際嚴謹的鎘上限需要解釋,否則其他成員國會挑戰。
食物法典委員會現時白米標準是每公斤0.4毫克,但由於港人食米比較多,風險較高,標準要定得較國際高,再參考中國、韓國等地,決定放寬至0.2毫克,「如果要維持0.1毫克,除非你解釋到香港食米量超過日韓歐盟,否則其他成員國會挑戰我哋」。他認同以往不合格白米,未來有機會入口本港,但即使放寬標準,一般食用量並不會出現健康問題。食安中心資料顯示,長期攝入鎘可損害腎功能,亦可能致癌。
另外,捕獵魚類例如深海魚,現時將所有形態的汞(水銀)含量綜合計算,但新標準只會計算毒性最強的甲基汞,其他形態水銀不會規管。消息指,國際最關注的為甲基汞,因其毒性較高,孕婦攝取有機會影響胎兒健康,法典亦只規管甲基汞。其餘放寬的包括葉菜類蔬菜及小麥的鎘含量,以及罐裝食物的錫含量。
■記者嚴敏慧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