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人出席維園悼念六四燭光集會的意義在哪裏?請先看看發生在廣州的一件事的啟示。廣州一名大學生在微信轉發兩張維園燭光集會的照片,竟被校方發現,並帶到辦公室長時間扣留,見家長後還被勒令選擇休學或退學。兩張維園集會照片,就可以嚇到一間大學醜態畢露,就能夠讓中共獨裁政權恐懼如斯,港人有甚麼理由不堅持悼念六四呢?同樣,港人有甚麼理由不堅持7.1遊行呢?
同一政權阻擋中港民主
反對繼續在香港悼念六四的聲浪,有一部份是基於切割中港的心態。中共越是收緊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限制,這種切割心態的蔓延就越迅速。曾記得,2015年中秋節之前,香港海關官員在被問及一批盜版燈籠產地時稱,相信是「來自鄰近的經濟強國」。把中國稱為鄰國、強國,這位海關官員當然不是第一個,但其說法仍備受傳媒、網民關注。
其實,不把中國視為祖國的,不只是香港人,連中國大陸也有不少人不認中共專政下的中國,或者因中國與北朝鮮(北韓)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管制的相似而稱之為「西朝鮮」,或者不滿官員動輒代表「我國」而稱之為「你國」。他們對中共獨裁政權的鄙視,不亞於那些把六四稱為「鄰國的歷史」的港人。他們對結束中共獨裁政權統治的渴望,不亞於那些呼籲「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港人。
阻擋中港兩地走向民主的,是同一個獨裁政權。因此,不管我國或你國、祖國或鄰國,中港兩地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總需要助人助己,也少不了助人助己,兩地的民主運動是無法切割的。主張香港本土化,或者是自決、獨立,就算沒有承擔對你國、鄰國民主建設的責任,但堅持一些讓獨裁者恐懼、讓獨裁者出醜的行動,即使僅僅從策略上來說也是百利而無一弊。
當然,堅持悼念六四首先是對普世價值、民主理念的捍衞,既不能流於策略的部署,也不能流於形式的追求。所謂行禮如儀的批評,有一部份是基於切割歷史的心態,忽略了燭光集會作為政治「禮儀」的價值和必要性。而且,從微博微信全面屏蔽維園燭光集會、廣州的大學生因轉發照片受罰,到中國官方媒體大肆報道韓國反薩德300場燭光集會、光化門燭光集會對朴槿惠下台「功不可沒」,不正正反映了燭光集會這套「禮儀」的政治價值嗎?
7.1遊行堅持街頭抗爭
再向前望,7.1遊行近在眼前。自2003年50萬人7.1大遊行逼董建華政府撤回《基本法》23條立法後,一年一度的7.1遊行也讓民陣與支聯會一樣,屢屢面對行禮如儀的批評,甚至有學生組織批評遊行淪為數字遊戲,港共政權因此視若無睹、無恥無忌。親共報章則藉年輕的本土派嘲笑傳統反對派「無用」,譏諷民主派操弄的7.1遊行式微、「已經走入死衚衕」。
去年7.1遊行的主題是「決戰689」,雖然不能說這是逼中共換馬、令梁振英放棄連任的決定因素,但始終是參與遊行的11萬市民的心聲的最直接反映,對北京的決策影響也不能抹煞。況且,一如戴耀廷去年所指,7.1遊行就算是行禮如儀也是必要的,政治禮儀能夠強化抗爭決心。
顯然,今年7.1遊行同樣不可能達致香港普選的到來,甚至不可能達致重啟政改的目標,或許連要求特首下台的「傳統節目」都欠奉。但只要看看梁振英對UGL醜聞的肉緊,看看梁振英政府政治檢控的頻密,看看親共團體對7.1遊行的狙擊,不難看到中共政權和特區政府對7.1遊行的恐懼。是的,六四燭光集會、7.1大遊行,都有行禮如儀的一面,但同樣令中共獨裁政權緊張、恐懼,只因這一點,就值得市民走向街頭、堅持抗爭。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