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投票的政治誘因(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區選投票的政治誘因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風雲計劃」是希望透過香港現行的選舉(並不是全部都符合真普選的要求),在未能改變現行規則的前提下,尋求民主轉型的突破。因有部份選舉還算是符合真普選的要求,且香港有法治保障。但要以選舉去突破,選民的角色就至關重要。
選民若能掌握投票的智慧,就能發揮很大的改變力量。2015區議會選舉及2016立法會選舉的結果,說明選民好好運用手上選票就會帶來震撼性結果。這裏會引用兩個區議會選區的數字,當然每個選區不能一概而論,但這兩個例子應能讓我們看到一些大局的部份徵象。
一般來說,立選及區選都會採用相同的票站,在同一票站投票的選民分別應不太大。在2015區選,南區的置富有兩名候選人。一是民主派,就是建築、測量、規劃及園景界的現任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另一是建制派,也是現任區議員。姚教授在置富做了大量地區工作,但他仍以500多票之差落敗。投票率是54.5%,比2016立選的67.8%低了約12個百分點。在立法會選舉,非建制派共得3,352票,反勝建制派約400票。相比區選結果,建制派得票雖增加了約200票,卻遠不及非建制派得票的增幅,多近1,000票。
從這選區可得出一些對2019區選的重要啟示: 一、區選投票率過去都較立選為低,但若能把投票率提升至立選水平,非建制派候選人能在區選勝出的機會就大增。大部份在立選投票但不在區選投票的選民,原因可能是他們覺得區選較立選產生的政治作用不大,缺乏政治誘因投票。「風雲計劃」就是針對這點,希望能增加非建制派支持者在區選投票的誘因,投票有可能帶來民主轉型的突破。
二、在2015區選,非建制派有約230名候選人,約120人當選,成功率僅達五成。建制派資源遠大於非建制派,在地區工作上有很大優勢,故非建制派不能只靠地區工作,也必須加入政治誘因,才能提升勝算。
2015年大埔區的西貢北區選有兩名候選人,都是建制派,非建制派沒人參選。兩名候選人各得900多票,共1,917人投票,投票率只是33.3%。少人投票,很大可能是非建制派支持者覺得沒選擇,故沒去投票。到了2016立選,有3,687人投票,投票率是60.6%。非建制派共得2,034票,建制派得票只是1,653票。相比區選,建制派在立選跌了約250票。

民主轉型的突破

從這選區,也能得到啟示:三、在2015區選的431個民選議席,非建制派候選人只參選了約200個選區。若在區選中能有多一些非建制派候選人,投票人數一定會增加,再配合上述工作,非建制派應能取得更多議席。
四、有一些非建制派支持者,在立選是按政治意向投給非建制派候選人,但到了區選,可能會投票給建制派候選人。要令非建制派在區選增加勝算,就要說服這些選民,在區選時仍須票投非建制派。同時要加入政治誘因,讓他們明白只要非建制派能取得過半區議會議席,在立法會能奪過半議席的機會就增加,進而可取得選委會500+,那民主轉型就有可能了。
不計現已由非建制派勝出的約120個選區,在18個區議會,還有近200個選區,若選民能有智慧地投票,非建制派完全有可能在2019區選中,從建制派手中搶得議席。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