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爭取東江水按量收費(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黃碧雲) - 黃碧雲

繼續爭取東江水按量收費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黃碧雲) - 黃碧雲

立法會於6月1日就香港水資源及東江水的收費模式進行辯論,本人提出以按量收費模式購買東江水、以及提升本港海水化淡技術的應用等多項訴求,可惜有關修訂最終遭否決。港人必須繼續爭取最有利、最合理及高透明度的議價機制。
香港由1965年起向廣東省政府購買東江水,初期一直以定量供水模式,至2006年起,轉用「統包總額」模式,一方面將協議供水量定於每年8.2億立方米;另一方面,改為每月彈性按需要量供水。惟價錢鎖定,縱使香港未能盡用8.2億立方米東江水,仍需付出有關統包總額費用。
翻查資料,香港過去11年只有2011年是接近供水的上限(99.7%),11年來平均供水量只達最高供水量的84.7%,本港因而浪費近54億港元。以2016年為例,香港只用供應總額76.7%的東江水,但要付近45億港元的全額水費;如以按量收費為標準,本港於2016年便可節省近10.4億的開支,可見統包制的不公。
此外,東江水的價錢亦年年上升,2006年購入8.2億立方米東江水需25億港元,2016年上升到近45億元港幣,升幅達80%;現時有關購買東江水水價的調整,主要根據《供水協議》提到的三個因素決定,包括粵港兩地消費物價指數、人民幣兌港元匯率及運作成本(例如電費)。但據悉,廣東省可以根據沒有載於《供水協議》之中的其他理由,提高水價。

血濃於水卻明搵港人笨

由於東江水議價機制並非完全透明,而香港食水自給率只有兩成,香港失去足夠的議價能力。根據智庫資料,2015年香港購買東江水每立方米5.15港元,但東莞只是0.97港元,深圳更只是0.79港元,而東莞、深圳也是根據按量收費的模式購買東江水,可見負責供水的粵海投資有限公司「明搵香港人笨」。此外,香港購買東江水的水價,比起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水的價錢貴266倍;而澳門買西江水的價錢為每立方米約2.66港元,比香港買東江水平一半。
內地經常強調與香港關係「血濃於水」,但香港市民見到的是廣東省政府擁有的粵海公司,把向香港供應東江水當作一盤利潤可觀的生意。對於粵港兩地官員以「畀多啲當買保險」的言論去支持統包總額的付款方式,筆者並不茍同。毋庸置疑,供水穩定對於本港民生和經濟發展都十分重要,但一年用10.4億元去買供水保險,是否合理?此外,香港付出購買東江水的水價已是深圳和東莞五倍以上,只要香港付出比內地城市稍高的價格,在商言商,廣東省政府絕對有足夠的誘因繼續供應東江水給香港。
筆者對於廣東會否考慮更改以上收費模式不感樂觀,但香港政府仍有責任代表香港市民,向廣東省政府爭取對香港更有利、更合理的供水協議及議價方式,商討各種能令購買東江水水價下降的建議,包括按量收費及人民幣付款,令港府可以其他方式對沖人民幣匯率浮動的風險,減輕納稅人的負擔。長遠而言,香港政府有必要努力開發更多本地水資源,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才能造福香港和減少廣東區域對淡水資源的壓力。

黃碧雲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