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由行一直被喻為雙刃刀,始於內地開放一簽多行,旅客來港購物,造就大型品牌在人流暢旺的黃金地段大肆開店,亦有利專門給內地人掃貨的藥房插旗;但租金攀升,令不少扎根幾十年的傳統老店消失。
藥房化妝品店大增
據本報上月統計,單計銅鑼灣崇光百貨後的一段駱克道,便有8間主攻自由行生意的藥房,較4年前統計時多出5間,全部以售賣藥品、化妝品及暢銷類食品為主,門外擺放不少深受內地客歡迎的卡樂B水果麥片、奶粉等。該街道亦不乏化妝品店如莎莎、卓悅等,共有9間,佔約20%。
受惠政策改變,大型零售商生意賺到盆滿缽滿,店舖開到成行成市,反觀一眾傳統老店由大街搬細巷,部份更被迫結業;舉例有經營42年的老麵家利苑於2013年因不敵加租一倍而結業,同年亦有「名人飯堂」富臨飯店因租貴而搬離經營23年的駱克道店。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等名人都有光顧的南貨店老三陽,7年前由羅素街與利園山道逼遷至白沙道。旅客湧現令租金攀升,董事總經理祁玉鳳接受訪時慨嘆:「都欷歔㗎,業主都好好㗎喇,咁人哋真係大牌子、大品牌嘛。」現時該地舖由名牌鐘錶店Swatch旗下的Calvin Klein承租。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民承認藥房逼走小店,「當時逼走低價舖,如賣日用品、士多等,都俾藥房取代」。他指當時藥房數目高達500多間,但受自一周一行及反水貨客事件影響後,目前已減少至約400多間。
■記者范穎琛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