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港有約66間分店的壽司外賣店爭鮮,其台灣總公司每天都會製作壽司,送到當地大型連鎖超級巿場全聯福利中心出售,但其中兩款壽司日前被驗出大腸桿菌含量超標,已全線下架。本報曾向香港爭鮮查詢有關情況,但至截稿仍未能聯絡上負責人。
有讀者向台灣《蘋果》爆料,指全聯各間門巿都有出售爭鮮製造的壽司,遭衞生局驗出大腸桿菌超標,並強調「據可靠消息」,但未有透露消息來源及涉事產品等資料。而昨天有台媒體到全聯門巿查詢,但找不到兩款問題壽司,店員聲稱缺貨,「招牌大壽司沒了喔,如果架上沒有就沒了」。
港爭鮮無出售問題壽司
對此,全聯證實的確有兩款壽司被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分別是「爭鮮花壽司--竹(6入)」及「爭鮮招牌大捲壽司(6入)」,售價為55元新台幣(下同.約14.2港元)及48元(下同.約12.5港元),目前皆已下架,並澄清這次由公司內部主動檢驗產品,並非被衞生局查出。
全聯強調除了衞生部門要求食品廠定期稽查外,公司每月也會主動把新鮮食品送驗,每次約100件商品,這次驗到的壽司由爭鮮製造,已全數下架,由購買日起七天內,顧客可持收據到原門市退貨或更換其他商品。台爭鮮則回應指將了解該款壽司被驗出含大腸桿菌的流程,查明出錯程序。至於本港爭鮮沒有出售台兩款有問題壽司。
炎炎夏日,新鮮食物若未經妥善處理,容易滋生惡菌,台衞生局指出食品遭大腸桿菌或大腸桿菌群污染,主要原因為水質衞生欠佳、製售環境衞生有缺失、儲存不當或食物容器未徹底洗淨等。營養師張斯蘭指冷藏食品如壽司、冷麵及三文治等必須低溫保存,如果摸起來跟常溫差不多,就要特別注意,細菌可能已快速增長。
廠房被衞生局點名批評
涉事的台灣爭鮮創立於1996年,號稱當地最大迴轉壽司品牌,全球逾300家門市,遍及大陸、香港、新加坡、美國和泰國。去年3月,台中市衞生局抽驗多間便利店及連鎖店的壽司及飯糰等冷藏食品,其中台爭鮮廠房就被點名批評衞生環境及製作流程不符合規定。而本港爭鮮前年3月亦曾經出事,有巿民在慈雲山分店購買一盒三文魚壽司回家享用,用力一咬,竟然咬到一排3隻相連的假牙。
台灣《蘋果日報》/《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