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研究心血管,後來發現腦動脈瘤一旦發病死亡率很高,覺得這部份更有挑戰性。」在醫學研究領域中,心血管疾病是一個熱門課題,不過加州大學洛杉磯(UCLA)介入性神經放射科(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台裔副教授簡艾琪(Aichi)則選了一條更難的路,研究冷門的腦部動脈瘤。她表示,腦部動脈瘤破裂所引發的不單止是病人中風死亡,更是撕裂了不少美好家庭的兇手。
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
「腦部血管動脈瘤,就是腦部的血管有形狀的改變。有時候看起來就像一個球囊,裏面充滿血液,美國的醫學研究統計,約有10%的人有腦部動脈瘤。」
簡教授指,不是所有動脈瘤都會破裂,只有1%的動脈瘤會破裂,可是一旦破裂就會造成急性中風,後果相當嚴重。病者在首24至48小時最危險,死亡率非常高,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死亡,就算治療後就難以回復正常生活,復發的機會率亦較高,而突然死亡或失去活動能力,對於病人家屬是難以接受的噩耗。
因此她着手研究腦部血管動脈瘤破裂的原因、治療及預防方法,現時她領導UCLA放射學研究計劃中的動脈瘤遺傳學研究團隊。她表示,雖然腦動脈瘤的成因仍未清楚,但不少研究發現,動脈瘤與基因及族群相關。簡教授指,如果家中有親人曾患上腦部血管動脈瘤,得病的機會亦會相對較高。基因組的技術突破,令團隊可以在這方便找相關性。
她指出,「很多人是在體檢時做腦部斷層掃描意外發現。不然就會在發病的時候發現,就是已經中風、動脈瘤破裂的時間才發現,那時候已經很危險了。」
雖然不能在生活上預防腦動脈瘤的形成,但她表示若及早發現,患者有幾種治療方法可選擇,以預防更嚴重的中風。其中最常見兩種手術分別為開放性手術及血管介入治療,兩者原理都是讓血液無法再流到動脈瘤處,藉以讓它減少爆裂風險。開放性手術中,病者要進行全身麻醉並打開頭顱,用手術夾夾住動脈瘤根部,把動脈及血管分開,讓血液順着血管流,不會進入動脈瘤。血管介入治療,即栓塞治療,則是植入線圈、支架等材料到血管內,封閉載瘤動脈上的動脈瘤根部,一樣讓血液無法流入動脈瘤,動脈瘤破裂的機會就會大大減低。兩種手術的選擇視乎病患情況以及動脈瘤位置及大小等而定。
而她的研究團隊多年前就開始監測許多腦動脈瘤患者,未來希望能夠運用新的技術,通過全面的篩選方法,早期檢測到腦動脈瘤的存在,以利及早訂定治療策略。
今年4月她的努力獲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肯定,獲遴選為該會會士(Fellow),她對此感到榮幸,並表示現時大部份腦部動脈瘤跟中風的研究都是以北美為主,所以標桿及治療方法有地區差異,她希望未來可以把研究帶到亞洲,拆解個別族群的生活習慣及基因,為亞洲族群帶更深度分析及針對性治療。